一位儿科医生的“灵丹妙药”

发布时间: 2021-01-07 15:5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丁翠萍 高原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悬壶济世,大爱无疆”,是中国人对好医生的美誉。好医生积德行善、治病救人,他们以妙手仁心赢得世人崇敬和感戴。

在北京海淀,就有这样一位好医生:孩子们叫她“丁妈妈”,家长们称她 “丁大夫”。她接诊过的孩子,日后但凡有个头疼脑热,家长十有八九都会再来找她。有人甚至发现,丁大夫出诊的日子医院门口就容易堵车。

丁大夫全名丁翠萍,是四季青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也是知名儿科专家。这似乎是一个有魔法的医生,经她诊治过的患儿,只要遵医嘱很快就会痊愈。这不是一两个人的说法,而是大家都这么讲。稍微多了解一些就会发现,孩子对她的喜欢超乎想像,家长更是对她信赖有加,一跟就是几年十几年,很多还带动朋友圈跟着丁大夫。莫非丁大夫有灵丹妙药?

还真的有。

这事要从六十年前说起。

丁翠萍祖籍山东菏泽,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1963年响应国家号召,举家到西北支边。丁翠萍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喝兵团水吃百家饭长大。在她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是个忙不完的人,更是个热心肠的人。“小的时候,病人经常找到家里来,我爸就现场给他们治疗。那个年代交通不便,有些远来的病人当天赶不回去,我爸就让他们在家里住下,第二天再启程。”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次父亲骑自行车带着她和哥哥去城里,行至半路看到一个人摔伤在路边不省人事,父亲跳下车就进行急救。没有现成的药物,就从附近采集“野草”止血。看到陌生人在父亲手中转危为安,一颗救死扶伤的梦想埋进了丁翠萍的心底,大爱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很快,她就在父亲的帮助下认识了那些能救人的“野草”。渐渐的,红花、肉苁蓉、紫草、麻黄、雪莲、甘草等身边的草药都进入了她的视野。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她迈进了中医药的大门。

长大后的丁翠萍,决定沿着父亲的足迹继续行医。当年中医专业不招生,她就报考了西医,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而且还自学了部分中医课程。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山东老家的妇幼保健院。“那个年代,当妇产科医生很吃香,而儿科医生却少人问津。”在妇产科干了一年后,丁翠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是儿科,她几次向院长申请转岗。最终,经不住她的软磨硬泡,院长把这个妇产科主任舍不得的“好苗子”给了儿科。

丁翠萍喜欢小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她从来不跟孩子急,即使孩子再哭再闹再邋遢,“洗干净小脸儿,擦干眼泪,他们的目光依然是世界上最干净最纯洁的东西。”

正因为发自心底的喜欢,所以更想给予精益求精的帮助。可是,当年在一个县城里的儿科,辅助手段很少,药物也相对匮乏,老百姓的手头大多也不宽裕。怎么在有限的条件下,更好地帮助患儿?丁翠萍想到了中医药。从那个时候起,她的治疗就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路子。合理的抗生素加上经典的中成药,效果好费用还低,慢慢地她成了县城里小有名气的儿科大夫,并走上了儿科主任的岗位。

在山东工作几年后,丁翠萍来到北京儿童医院进修,后来应聘进入四季青医院。从此,成就了一段创业兴业乐业的佳话。

当时的四季青医院,儿科只有两间诊室、三四个大夫,很多时候就是按照家长要求开个药,门诊非常冷清。丁翠萍凭着中西结合的诊疗手法,逐步扭转了这个局面,找她看病的家长渐渐多了起来。接诊中,她发现经常有两个极端的情况,年龄大的家长特别是是爷爷奶奶往往只信中医,不愿打针采血,甚至宁可捂被子发汗也不吃退烧药;年轻的家长特别是一些学历高的爸爸妈妈,却特别排斥中医,少数人甚至认为那是“伪科学”。每当遇到这样的家长,丁翠萍都耐心加以引导,并逐步从开具的处方上让家长试着接受。一对受西方影响比较深的海归夫妇,十多岁的孩子得了肺炎,跑了好几家医院都是输液治疗,可半个月过去了也没好利索。不愿住院的家长图近便,拎着药过来输液。丁翠萍了解病程后,把抗生素大幅降下来并换成了口服药,加以对症的中成药,孩子不仅没住院,而且不到一个星期彻底痊愈。一直对中医比较抵触的家长彻底服气了,送了好大一面锦旗。这样的事情很多,家长越来越认可丁大夫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她的日门诊量从几个、十几个,发展到几十个,多的时候小两百个。平均下来,每天都要接触百八十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丁翠萍也越来越坚信中西结合这条路前途光明。

当上儿科主任后,丁翠萍更是拼了。她把家安在医院,一家三口挤在不足三十平米的宿舍,住的条件很艰苦,为的就是上班方便。那些年雾霾极为严重,特别秋冬季节天都是灰的,孩子们十有七八都是“北京咳”,周边学校经常是半个班级半个班级的来看病。大环境一时改变不了,但孩子的健康不能等。丁翠萍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边干边琢磨,利用现有条件寻求突破。一次路过院里的中医科,她忽然得到启发。西药解决不好的问题,中医或许有办法。很快,她引进了理疗项目,运用中药的穴位疗法,加上现代科技手段,不打针不吃药,有效促进孩子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迈出第一步的她,很快又探索出了雾化与理疗的结合方式,配以基本的口服药物,三管齐下,立竿见影。“北京咳”的康复周期明显缩短,药占比也大幅下降。沿着这条路,儿科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上越走越远,逐步成为科室特色和医院特色,在海淀区乃至北京市都有了影响。2016年,四季青医院儿科和北京儿童医院一道,代表北京市迎接了京津冀儿科质控中心联合检查并得到高度肯定;2018年,四季青医院儿科首次申请哮喘门诊挂牌评审就顺利通过,一同获批的只有北京儿童医院等为数不多的三甲大院。儿科被海淀区评为“三八红旗集体”,丁翠萍本人被评为“感动海淀人物”,当选“北京榜样”。

致力成为一名好医生的丁翠萍,她的志向并不止于此。2013年初她开始筹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4年3月如期开诊,同年底即被评为海淀区重点培育学科。这些年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为数千个孩子带来了新的生命,保持了99%的救治成功率。住院最长的患儿住了53天,丁翠萍几乎是寸步不离地守了53天;救治最小的患儿只有750克,丁翠萍带着她的团队,从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开始,一关关的闯,硬是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付出就有回报,这些年儿科建设一年一大步,年年上台阶。2015年,儿科承办了海淀区首届危重症新生儿学术交流会,从那时开始一年一届,一直办到现在;2016年,考虑到周边多家医院不具备新生儿主动转运能力,她积极向上争取100万元专项资金,购置专用设备,培训专业人员,打造转运平台,完善了海淀区新生儿转运体系;2017年,她亲自创设生长发育门诊,为矮小症患儿带来了福音;2018年,开设普儿病房,努力缓解儿科看病难的问题。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她住的依旧是那个三十平米的小宿舍,可儿科却从当年的两间诊室发展成为今天的一层楼,规模日渐拓展,社会效益不断放大,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从央视到区里的新闻媒体,多次报导她们的先进事迹。而丁翠萍本人,也是5+2、白加黑地倾注在这份事业上。身为主任医师、知名专家,她只要不出差,每天一大早都亲自查房,一周四天门诊雷打不动,找她的病人天南海北,每一个她都认真对待。为此,中午吃不上饭、晚上吃不好饭是常事,有时一天只能对付一顿饭。每周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她还主动到社区医院义务出诊、带医带教。用她自己的话说,不是在看病,就是在去看病的路上。

好医生总是让人尊敬的。这些年,丁翠萍相继当选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儿科医疗质量管理与发展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早产与早产儿医学分会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新生儿学组委员,以及北京医师协会新生儿专科医师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儿内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2018年,她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2019年她受邀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70周年庆典。

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给整个医疗体系带来巨大挑战。身为科主任,丁翠萍接诊患者,采集核酸,始终战斗在抗疫一线。同时,特有职业敏感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让她一直密切关注疫情给儿童健康带来的长远影响。她发现,虽然真正染病的患儿很少,但长期的隔离封闭给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儿童保健的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联系到门诊日渐增多的抽动症、多动症病例,她把儿童保健列为下一步重点拓展的业务方向。目前,孤独症诊疗已经立项,下一步将联合康复等科室联合攻关。“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去发展还需要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中药一定有用武之地。假以时日,相信我们能找到‘灵丹妙药’。”

丁大夫,你是不是有什么灵丹妙药啊?直到今天,很多经人介绍来就诊的家长,还常常半开玩笑又很认真的问她这个问题。

在一次采访中,她是这样回答的:如果说有灵丹妙药,那么它的药方一定包括热爱、拼搏、创新。中国这片热土,给了医生巨大的舞台,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好医生,可以不问中西,但要学贯中西。(作者:丁翠萍 高原 北京云泰儿科门诊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