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国医大师

发布时间: 2021-01-07 15:5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姚盛元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李济仁先生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也是国家非遗“张一帖”的第十四代传人,可谓我国医界巨擘。李老生于1931年1月,如此算来,很快李老就将迎来90大寿,实在是可喜可贺。

未得睹李老真容前,我在心中偷偷地将他默认为一个略带高傲的学者形象。而当我真正有幸得见时,我竟呆滞了一下,面前这个满脸孩稚笑容的老人居然就是李老。此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词就是“天真”,并且瞬间领悟了《黄帝内经》将“上古天真论”放在首章的原因。缓过神后,我蓦然记起,往日所见过的李老照片,没有一张是不带着这般笑容的。

徽州,白墙黑瓦,水墨意境,歙县最得其文化。黄山,云泉松石,堪称奇绝,桥亭能傍其灵韵。歙县桥亭山凤逸村,如此钟灵毓秀之地,便是李老的家乡了。

李家家境贫寒,但却出身不凡。祠堂挂有对联:“道德五千言门第,皇王三百载世家”,与春秋老子、李唐皇室颇有渊源。这便奠定了李家的家风与教育,故次子得名“元善”,寓意“善之始”、“善之长”。父母虽然贫寒,但还是将元善送入一位晚清秀才的私塾。而元善也很争气,聪敏无比,很得老秀才器重,这让元善打下了扎实的儒学根基,也从儒学中树立了立身处世的原则。元善后来改名“济仁”,走上大医精诚之道,正是贯彻了儒学的“仁者爱人”之道。后新式教育逐渐普及,元善转入新式学堂,依旧名列前茅,深得老师喜爱。李老善于求道,一生中恩师众多,皆有保持联系,并寄钱寄物以表达关心与问候,这种尊师重道的可贵品质,是李老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1943年,抗日战争的硝烟并没有烧到皖南。一场疟疾让十二岁的元善不得不休学在家,父母觉得外面还在打仗,元善也算饱读诗书了,干脆就别再上学了,跟着父亲学个手艺混个生活。但少年元善毕竟胸怀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怎甘心如此?一边想办法与父母周旋拖延,一边忍受着疟疾的寒热往来,仅仅十二岁的元善便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了。

凤逸村山清水秀,到了夜晚更是有繁星点缀,促织高鸣。元善面对着这乡野景色,突然意识到这小山村交通不便、医药难寻,自己何不学医以济这一方之世?一闪而过的念头,却被元善紧紧抓住,仅仅十二岁便坚定地立下了一生的志向。虽然家中不那么支持,但元善却执着无比,三番五次的斡旋,再经过种种周折,四处打听,最终得以拜入当地名医汪润身先生门下。

(青年李济仁)

而仅仅三年,李元善便展露出了在医学上的极高天赋,出师之后,很快便大施拳脚,已经能为不少患者解除痛苦。但噩耗突然传来,元善的哥哥因病去世。就像医圣张仲景一般,“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这次打击让元善开始不满足于眼下的水平,他怀抱着“以仁济世”的初心,立下了更高的医术追求,但这就需要找到名望更高的人拜师学艺。

夜深人静,元善向最后一个患者交代完医嘱,看见不远处有灯火摇曳,那是正在“赶定潭”求“张一帖”救命的苦急患者们。所谓“赶定潭”,是指各个省份的患者不远万里来定潭找“张一帖”,完全可以说是“救命”的同义词。而定潭“张一帖”历史悠久、渊源深厚,为北宋名医张扩后裔,明代嘉靖年间得“张一帖”之名。常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但张家到张根桂先生这至少也有十三代了,可谓名扬四海。如此大医世家,使得远处的灯火在元善眼中神圣无比,心生向往。

张根桂先生德医双馨,凡是患者叩门,但无拒绝之理。张家沿河而居,半夜三更常有患者隔河高呼,声音急切,根桂先生二话不说便起身穿衣,在月光下亲自操舟过河,解患者之苦。这种世代相传的仁心,正是“张一帖”成为金字招牌的原因。

张舜华生于1935年1月,在年幼时便分担了诸多家务,同时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先是跟着父亲抄方,最多采集一下病情,但凭借着极高的医学天赋,耳濡目染之下,十岁的舜华竟摸到了医学的门窍,一次偶然的契机,舜华正式向父亲提出学医的请求。这件事情父亲也做不了主,“传男不传女”的祖宗之法如何能变?舜华当然遭到拒绝,但舜华学医愿望坚定如一,再加上家中没有男孩的现实因素,一场僵持数年的拉锯战终于锯断陈旧的家规,前提是舜华“绝不外嫁”。如此算来,舜华学医还要早于元善。

一日,根桂先生携女至一村出诊,恰巧李元善也在这儿。在一棵大樟树下三人相遇了,“根桂仙”的名号如雷震耳,元善心中惊喜而又惶恐,而巧的是根桂先生也听说过初出茅庐的元善,元善礼貌地向根桂先生问好,根桂先生微微颌首,一旁舜华则是多看了几眼一身白衣的李元善。

这一面之缘算是给了李元善勇气,终于在一段时间之后拜访张家,想要拜师学艺。面试时根桂先生问了几个问题,元善对答如流,还能引经据典,背诵原文,根桂先生很是满意,便收元善为徒。但根桂先生又一想,这小伙子相貌堂堂,年龄合适,聪明机智,性情沉稳,礼节到位,更重要的是有一颗济世救人的仁心,而自己的女儿总是要解决婚姻大事的,于是萌生了纳婿的心思。之后经历重重考验,最终一拍即合,圆满双赢,张家得佳婿良徒,元善得佳偶良师,舜华也有了个伴。有女同车,其名舜华,医林伉俪的传奇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根桂先生实在是太喜欢这个上门女婿兼高徒了,将元善视同己出,倒是怠慢了舜华,舜华便下苦功夫要在医术上压住元善,而元善也被激起斗志,二人互相促进,过了三年,李元善学有所成,更是继承了“张一帖”的家传绝学,摩拳擦掌将要大展宏图。

1949年,混乱的社会归于安宁,同时充满机遇。这一年李元善出师,改名“济仁”,外出闯荡步入悬壶济世之路。善是个人品性,仁是奉献他人,仁善本为一体,“仁医济世”是李老一生的追求。

初涉江湖的李济仁先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了个小药店,但老乡们并不买账,毫无起色,但却用这一年时间考取了医师联合会的资格证。

来年,李济仁辗转来到了另一个集镇,恰巧走进了没有坐堂医生的“长春堂”药店。长春堂老板瞥见李济仁胸前的“医师联合会”徽章,便有招揽之意,伸手让济仁试之。把脉对于李济仁来说是小菜一碟,立马诊出了老板多年的隐疾,老板惊喜之余当机立断,招李济仁为药店医生,甚至后来将“长春堂”改名为“李济仁诊所”。

此时李济仁虚岁二十,怕被看轻便对外宣称三十,但其疗效所展现出的快准狠,哪怕自称有几十年的行医经验也没有人会怀疑。一时间声名鹊起,诊所门庭若市,事业蒸蒸日上,很快便成立了“联合诊所”,享誉整个皖南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召集了一批名中医共同探索新中国中医发展之路,前往合肥的人中便有李济仁。

(李济仁先生工作照)

丈夫闯出了一片天下,妻子则守着另一方天下。李济仁离开歙县外出历练后,“张一帖”的医业大任也逐渐交到了张舜华手中。于是,尽得父亲真传的“女张一帖”出道了,其医术毫不逊色于列祖列宗。有舜华稳住了家庭,稳住了根,李济仁才能毫无顾忌地在外面放手一搏。

1959年,李济仁正式调到安徽中医学院,开启教学生涯,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从零开始摸索新式中医教育,又要面临临床家到教育家的身份转变,更要克服自己浓重的乡音。好在李老自幼聪慧,中医功底深厚,又勤学好问,很快便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学院骨干教师。李老在学院里主要教授《黄帝内经》,读过的人都知道,《内经》深奥难懂,但偏偏李老就能将其说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最令学生们印象深刻的是,李老上课从来不带书本,这是因为李老早就将整本《黄帝内经》烂熟于胸、倒背如流了。李老的教学成就很快被《光明日报》注意到,刊文赞扬,被称为全国青年教师的模范人物,此后更是获得多个荣誉称号,出版了多部专著。

在钻研学术教学的同时,李老从未耽搁治病救人的本业,凡是来找李老的患者,李老不管多忙也从不推辞,若是遇到经济上有困难的患者,更是免费诊疗,受益患者无数。1965年底,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严重失眠,甚至彻夜不眠,在全国医学界都引起轩然大波,各路豪杰皆束手无策,走投无路之际遇到了李老。李老细细斟酌,推翻了之前医家的诊断,不拘一格,直切要害,诸法并用。第一周便能让严先生安稳睡上四个多小时。再一周后,已经是基本解决了严凤英的失眠,使其每夜酣睡甚香。这个病例全国的医学界都在关注,直接使得李老名声大噪。

比如有一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患者,处于深深的绝望之中,每日升起的太阳对于这位患者而言只意味着病情的日渐加重。任何方法都试过了,却连路都走不了了,但在遇见李老后重拾希望,最后甚至当上了体育老师。再比如一位三岁的幼女,高烧不退,全身丘疹,被诊断为幼年型风湿关节炎,所有专家都认为,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要与疾病和药物相伴一生了。然而李老仅仅用了10天的汤药,便让关节肿痛和红色斑疹尽数消退,一年后去西医院检查已经一切正常了。这种例子数不胜数,限于篇幅,笔者便不再也不必赘述了。

(李老近照)

1966年,文革开始,这对所有知识分子都是一次劫难。完全可以想象,名声响亮的李老很难不在动荡中受到非议与冲击。李老看似随和,却有着自己的坚持,随和只是处世方式,而并不是处事方式,李老心中只有“仁者爱人”的初心,并不想掺和进你死我活的斗争之中。但“张一帖”老宅却难以幸免,丢失了许多珍贵的医籍器物,实在令人惋惜,但二老都对此看得很淡,过去就过去了,随遇而安,顺势而为。即使有人确实在文革时期想暗害自己,李老也都大度地一笑了之,以直报怨。怀抱着这种精神,二老都安然度过了文革时期。1972年左右,李老调回了皖南地区,安定在了家乡,任皖南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

人虽然安定下来了,学术却是蒸蒸日上。80年代,李老被评为教授、主任医师,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术上亦是如此,就像李老从“善”到“仁”一样。李老自身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一个高度,但想要进一步“济世”,就得播撒下桃李的种子。钱超尘钱老曾赞李老为“成就显赫的育才大师”,正是因为李老教导了包括子女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卓绝贡献。

李老的五个子女皆是人中龙凤,有对联云:“博士不难,难则兄弟三博导;国医堪奇,更奇夫妻双国医。”

长子张其成幼承庭训,习儒研医。为我国著名国学专家、中医文化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教授精研易学,开创中医哲学学科,出版学术专著四十余部,被多所一流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荣誉教授,可谓是著作等身。

次女李艳,张家独女,天医之才。被评为安徽省名中医,为皖南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中医科主任,全国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巾帼不让须眉。

三子李梃,坚守定潭,传承衣钵。传递“张一帖”薪火,延续“张一帖”医术。歙县定潭世医“张一帖”诊所所长,新安国医博物馆馆长,为“张一帖”代表性传承人。

四子李标,科技人才,国家精英。中国科学院博士,德国洪堡学者,获奖颇多。在微纳米系统、红外技术、可再生能源研究方面建树颇多,首创多项先进技术,响誉海内外。

幼子李梢,自幼聪敏,远慧常人。在篆刻方面天赋极高,20岁便出版专著。后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继承家学。现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高徒仝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在多个顶尖医院、高校担任主任以及教授职务。在今年年初的疫情中,亲自带领团队前往武汉,在抗疫中展现了中医药的神奇力量,为抗疫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9月8日,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李老的传人都太过优秀,成就实在难以写全,但论其根源都是李老的谆谆教诲。一名学者,仅仅是自己学富五车,还不能够。只有连后人及弟子都才高八斗,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二老与五个子女)

自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速,新闻产业也蓬勃发展,仅到2008年,李老的事迹被国内外几十家媒体报道,受到广泛传播,但李老从不在乎这些虚名,只在乎有没有解决患者的痛苦,有没有贯彻“仁善”。2009年,李老当选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实在是实至名归。李老很快就要喜迎九十大寿,身子骨依然硬朗,甚至每年都会像孩子一样闹着要环游世界,见李老如此,每一个人都被那种天真孩稚的笑容感染了。

文至末处,我又想起李济仁李老天真的笑容。天真就是顺从本性,而李老的本性就是“仁”与“善”,这一生与人为善、仁济天下,不计功名利禄、只为治病救人,这是一种天真的天性使然。李老天真的一生是不可复制的,但却非常值得敬仰和学习。(姚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