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杏林,上下求索——浙江中医药大学港籍学生吴柏陞专访

发布时间: 2021-01-07 15:5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顾鑫怡 史叶舟 胡瀚尹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你看这手掌与指甲盖偏白,是气血不足,鱼际处泛青是寒凝之相。尺部皮肤略有凹陷提示肾气不足,平时要少熬夜……”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只笔袋,是诊断的常见装备;望色闻声、细心询问、三部诊脉,是诊断的基本操作。从最初的主动找“病人”,到现在的“病人”找上门,才大四的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港籍学生吴柏陞俨然成了同学们中间小有名气的“小郎中”。

幼时初遇,穿心

吴柏陞与中医药的缘分要从家里说起。虽然家乡香港并不像北京、杭州等有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吴柏陞的家庭却充满了中药的气息。小时候父亲为了赚钱养家,做过各种生意,木工、水电、武术、药材……因为勤奋好学,习得不同方面的知识,这也为吴柏陞带来了人生转机。由于机缘巧合加上之前做生意学习到的中医知识,父亲跟朋友做起了燕窝生意,也是从这一名贵药材开始,父亲开始走上了中药材买卖的道路。受父亲影响,吴柏陞幼时常常跟着父亲拣药识药,从小就浸润在中医药的气息中。生姜、红糖、葱白,煮水喝下,感冒立刻就好了。印象最深的是发烧高热之时,父亲经常会拿一些中药材给他,让他自己剪裁、泡水,喝完之后高烧立刻退了下去,“一开始就觉得中药非常神奇,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对中医药有了兴趣。”

除了中药材,童年的一件往事也让他印象深刻。小的时候金庸武侠小说盛行,吴柏陞跟其他小朋友一样有着一个武侠梦,点穴、剑气、掌风、飞檐走壁……这些名词都让他心驰神往。一次一个师傅看他兴趣浓厚,便想教他系统练习太极,父亲怕好动的他学不到位,更怕他出去闯祸因此并未同意,但吴柏陞对武术的兴趣丝毫不减,他的坚持终于打动了父亲,父亲向朋友请教到了大小周天的练法来教他练习,练了之后他竟发现自己视力变好,力气变大了,同时对外界也有了更加敏锐的感觉。这些功法对他的影响同样持续到了现在,不仅让他始终保持了良好的视力,还让他在把脉、找穴、望诊上相对起其他的同学有了明显的优势。

日常、方便、神奇,这是吴柏陞对中医药的最初印象。家庭宽松的氛围让他对文化内涵与实用相结合的中医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2015年,高中学校组织的一次内地游学,让他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医药大舞台,“虽然香港有凉茶、煲汤等符合中医药养生的产品,但这些和传统的中医药是割裂的。而内地人民相对来说会有对中医药有更多的了解,比如他们对膏方、三伏贴等都非常热衷。”这些最初的体验和经历让他在游历了几个城市之后,选择了来到风景如画的浙江,开启与中医药的新缘分。

逐梦中医,重楼

2017年,大一的吴柏陞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的跟诊生活。随着老师坐在诊室里,观察着每一位来访者的面色神态,感受着每位病人细微的脉搏变化,体悟着中医的望闻问切。初识面色脉搏变化,涉猎浅薄的他也陷入了迷茫,“刘晓谷老师教了我很多,他教导我们,要去人多的地方坐着,观察他们的面色神态,推断他们的体质。”后来,吴柏陞选择了食堂,他时常在饭点前找张空桌子坐下,拿出纸笔,看着一个一个来来往往的同学,写下自己的判断和疑惑。在脉搏的一息一至之间,在数次的体验之后,在同年级学生还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沉浮之时,他已经逐渐领悟到其中的玄妙了。即使是在课业繁忙的大四,他也依然把不可多得的空余时间交给了跟诊,校内校外,摸脉抄方,乐在其中,“我前后跟诊过8位老师,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也从中学会了很多东西。”吴柏陞细细品味着每位老师的诊断思路,摸索着药方配伍,思考着每处细微差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已经成为了他的常态。

“学中医还是不外乎多看书,多思考,多实践。”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我看的书都很杂,除了与医学相关的以外,《周易》、《中国古代星占学》、《易学与天文学》、《任应秋运气学说六讲》等书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你会发现,很多古书里涉及的名词或者他们讲述的原理,都与当时的天文地理相关,如果你不把这一块补全的话,很难真正读懂他们传达的讯息。”知识的大量积累,对阴阳五行的深入理解,让他在学中医经典著作的时候显得尤为轻松。

加入一些社团、组织以后,吴柏陞开始尝试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他对熟悉的同学进行望闻问切、体质辨证,刚开始会验证性地问一些问题,偶尔会有一些错误,熟练掌握之后,就基本不会出错了。目前吴柏陞已经有了一群忠实的“粉丝”,当他们身体有些许不适时,萌生的第一想法便是找吴柏陞“见面问诊”,“他说的症状体质和我的真实情况基本一致,为我去医院就诊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还会根据我们的体质对我们的饮食、生活习惯提出一些建议。”贴心和值得信任是大部分同学对他的评价,也正是如此,他有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和锻炼机会,这也帮助他轻松摘取了校“中医技能竞赛的特等奖”的荣誉。

吴柏陞对于中医中药的热爱从未止步,学习越深入,他越感觉到无边的乐趣,“就像盲人摸象,你会因为探索到新的区域而惊喜。”疫情期间,因为防控需要,他被隔离在香港,无法及时回校学习,但他也不曾错过这段寂静的时光,回顾基础理论知识,背诵理解经典著作,沉淀自身,“疫情期间还是很难过的,在香港能学到的东西有限,很难找到比较好的老师跟诊学习,而在内地就有很多跟诊机会,老师们不仅会解答你的疑惑,还能给你拓宽思维。”挂念跟诊生活的他,在疫情基本好转之后,第一时间去审批了各项回杭申请,以便早日返校,继续学习。

展望未来,远志

在系统的中医药学习道路上已经行走了三年,吴柏陞也发觉了一些大家对中医药存在的共同误解,“目前大家都比逐渐信任中医药在慢性病上的疗效,事实上中医对急性病的治疗手段也是挺多的。”谈到自己热爱的中医药,吴柏陞提出,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医对急性病治疗的疗效,同时明白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有选择的考虑治疗方法,而不是单纯相信一种肯定或否定其中一种,“在生活中,大家对中医药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希望中医药的普及程度会越来越高。”

对未来,吴柏陞也有自己的规划。不同于大多数学生,吴柏陞更喜欢诊所相对自由的环境,偏向于进入诊所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坐堂郎中”。毕业以后他也将会选择留在有着浓厚中医药氛围的杭州。虽然还在上学,但吴柏陞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在不断向目标靠近。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此来治疗更多的人。让中医药的疗效在香港与内地同时传播开来,从而提高国人对中医药的信心,这是吴柏陞努力的方向。“古代的中医给人看病,就是帮身边的人看,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就慢慢传开了。这是一种推广中医的方式,我也希望我们能这么做到。”(作者:顾鑫怡 史叶舟 胡瀚尹  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