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百花深处,英雄无悔

发布时间: 2021-01-07 15:5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董国菊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董国菊


武汉战疫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重新回首这份沉甸甸的记忆,希望大家能从中感受到我们在风雨中做事的坚强,在阳光下做人的乐观。我想从时间的纵轴和团队合作的横轴两个层面来讲述。

一、时间的纵轴 

1、出发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是我们出发的日子。很多队员都是出发前几个小时才接到出发命令的。我们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告别,甚至不敢往深了想这一别会不会是永别。我离开家门的时候,都没有勇气看孩子的双眼。这是我们在西站出发告别的照片,当时也没有意识到拥抱在随后2个多月也是一种奢望。

这是在火车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说:作为领队,我应该认识一下我的队员。现在想来,黄院长从那时起就开始了解他带的兵的实力,开始思考这场战疫怎么打。后来黄院长听取了带队组长的意见,并用“猪坚强”的故事鼓励我们队员要对中医药有信心。

2、开辟

我们第一批一共23个人,怎么开展工作?合作、辅助、托管?几个方案衡量下来,黄院长觉得想做出点事,想让中医药在金银潭医院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必须全面接管。现在想来,这是靠魄力、靠远见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这张照片是黄院长当时和有关领导沟通,然后1月28号开始接手金银潭医院南一区。连夜开始阅读病例,开具医嘱。

3、寒夜

同一天,我和王冰值了第一个夜班。这个夜班我终生难忘:我们接管的南一区原来是废弃不用的病区,因为新冠的暴发在1月20号才建科使用。医生值班室旁边是负压泵,每5分钟就会执着地轰鸣1分钟,虽然我对睡眠条件要求不高,都无法承受。但是我也很感慨,因为夜里12点多的时候,进来一个护士,她倒头就睡了,我知道她真的是太累了,所以我提醒自己,永远不要说不能适应什么,只是你还没有到那个地步。我们两个在寒夜中忙碌了一晚上,冻得我们脸色发青,浑身发抖,冻得我胸痛。事后我和大家开玩笑说:经过这次夜班,我深深得体会了寒主收引的内涵;经过这次夜班,我的整个人生都升华了,从此再也不怕冷了。这种寒夜是所有队友都要面对的,李斌向我们推荐了他的方法:用2个纸团塞住耳朵,把一条秋裤套在头上,然后两条裤腿各缠绕一圈,既防寒又防吵,当时我们听了都笑了,可是我们常常笑着笑着就又哭了。

4、鏖战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大家看,这是一张正常的CT,我们这里都是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白肺”CT,这些“白肺”谁看了都会震惊,它们就像梦魇一样,困扰着我们。我们在黄院长的指挥下,临床、科研、护理并重,科研工作吕诚老师会介绍,护理工作李静主任会介绍。这个房间是我们驻地的301房间,我把它称为革命根据地,每天风雨无阻的在这里开例会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里是我们的医生办公室里,这里不分院长、科主任,也不分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只是一群医生,一群为了救治患者倾尽全力的医生。

5、方案

在边治疗,边研究,边总结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方案:病证结合,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发病的不同期,形成了5个固定复方,最终我们针对新冠肺炎此次的核心病机“湿毒”,优化出了化湿败毒颗粒方,成为我们临床治疗重型、危重型新冠的基本方,直接以原方应用或者在此基础上加减辨证。为了弥补口服中药在危重症患者中可能效力不够的短板,黄院长力主应用中药注射剂,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也得到了西医同行的认可。

6、曙光

2月3号,我们第一批患者一共8个人出院。他们的出院给我们带来了曙光。

7、无奈

我们在武汉流了好几年能流的泪,不是为自己,是总有一些你努力了却没有成功的遗憾。我有一个患者,67岁,是中国第一个入组瑞德西韦的患者,因为他入了组,就没有给他中医治疗,他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但是始终信任我们,当高频氧疗也不能维持的时候,我们决定把他转到ICU争取最后的一线希望。我记得那天下着倾盆大雨,我和一个小护士一边扶着氧气罐,一边推着床一边跑,一边给他打气:坚持,马上就到了。他还是没有等到呼吸机,我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他走了,却什么都做不了,这一幕在此后的岁月常常使我泪流满面。

8、信念

经历过这次遗憾,我们都下了决心,将来无论再入什么研究,所有的患者必须100%中医参与,同时我们也定下了接管病区零死亡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代表了我们对中医药坚定的信念,而且最终我们也实现了。

9. 燎原

我们从最开始的不被重视,到后来整个金银潭医院都知道我们国家中医医疗队在南一区,请我们会诊,问我们要中药,到后来,住在别的病区的患者有要求转到南一区来中医治疗的。这是我们最开心、最扬眉吐气的时候。

10.硕果

截止3月31日,我们累计收治158名危重症患者,治愈出院140名,其中纯中医治疗88例。

我们研制了我国首个完全具有知识产权的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我们关于“中医药治疗重型新冠肺炎的方案”,纳入到国家第六、第七版诊疗指南。

团队协作的横轴

这一场战疫取得胜利,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下,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1、众志成城,合力共克时艰

2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余艳红书记到达我们的驻地,亲切地看望我们,并为我们打气,她说:“你们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派出的中医医疗队,你们是国家首批中医医疗队,大家要把中医的优势发挥出来,要把这张战疫打得漂亮……”那是我们第一次知道自己是国家中医医疗队,从内心感到欣喜、振奋,同时也增添了压力和动力。

我们的顺利成功也离不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党委的关心和帮助,从生活上事无巨细地帮助我们的家属,每一个队员都心存感激。还有社会各界伸出的援助之手,让我们知道,我们永远不是孤军奋战,这一部分史华新老师会详细汇报。

2、静水流深,尽显智慧格局

应该说我们此行不负国家中医医疗队的使命,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但是首先离不开我们的黄璐琦院长的顶层设计。黄院长作为领队,他是带着智慧、带着格局,带着奉献,还带着感恩的心去做事的,我们往往只会看到别人表面的成绩,很少去关注取得这份成绩背后的故事。这次大疫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是考验,要想做点事,就要能沉得下心。黄院长工作的照片很多,我选这张湖边的背影,是因为我总觉得我从这个背影中读出了这次战疫的感情:有豪迈,也有一些无奈;有胸襟,也有一些惆怅。这一张是黄院长去雷神山交流和指导工作,我记得很深刻的是黄院长在交流的时候说了一句玩笑来形容他的压力之大,他说“我跳楼的心都有”,这是一句玩笑,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内心压力,可以说在沧海横流的时候,黄院长始终抗住压力,保持冷静,带领我们脚踏实地,最终达成了预想目标。所以我想用静水流深,尽显智慧格局来形容是最为恰当的。这一张是黄院长火车站送别我们的照片,我想大家隔着屏幕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黄院对他的队员的牵挂,这是惜别,也是最大的压力释放,他的兵终于平安回去了!这一张是黄院长自己最后返京时给送行警察深深地鞠躬,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我们能够学习的地方,心存感恩。黄院长在武汉每一次开会回来,即便是下着雨,也一定要目送挥手告别司机师傅;他每一次都自己把餐盘送过去,减少餐厅人员的工作量;他关心每一个队员的健康,甚至了解每一个队员的家庭情况……我想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不是回顾过去,而是通过回顾过去,弘扬正能量,学习智慧,总结经验,去做好我们未来的事情。

3、身先士卒,谱写抗疫诗篇

我们这次不单纯是完成了任务,应该说是圆满、和谐、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离不开我们西苑医院李浩副院长领导下的四个组长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开始最艰难的时候,李院、齐主升主任、杨志旭主任、苗青主任天天进病房,身累都不是最重要的,心累才是,他们整宿整宿的失眠,真的很让人心疼,我学会了想做点事就要有付出,有担当。这是我们四位组长的合影,这两位挑灯夜战的是我们的李院和杨主任,关于他们的英雄故事,杨金亮老师会详细介绍。

4、砥砺前行,礼赞无悔青春

我们的队员很多都是80、90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武汉,美是最不需要考虑的。我们自己用一个特别小的小剪刀剪得都是千奇百怪的发型,脸上每天都是深深的压痕。初次穿上防护服那种窒息感很多人都有,努力了却没有抢救成功的挫败感大家也都有,我常常想找机会安慰、鼓励一下年轻人,结果却发现每一个80后、90后都比我想象的要坚强、成熟。应该说每个人都偷偷地哭过,但是每个人都是面带着微笑去上班的。我想这一份精神就是我们坚强、积极、乐观的青年精神,这一份精神就是祖国未来的主旋律。更多关于90后的故事王冰老师会给大家讲。

5、同舟共济,结下手足情谊

这是我们和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合影, 66天同舟共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吃苦耐劳的质朴精神感动了我们,我们认真、奉献的精神感染了他们,我们相约明年一起把酒话新冠。

6、医患同心,情牵江城人民

我以前是非常不在意锦旗的,但是大家看到的这些锦旗,是在严酷的疫情下,江城人民用尽全力的爱的表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每个中医人的从医信念。我们的真诚打动了每一个患者,患者对我们的信任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以前我总觉得英雄这个称呼太过,现在我想具有英勇品质的人,就是英雄,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奉献的人就是英雄,无怨无悔把本职工作做好的人就是英雄。所以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我们的民族才是英雄的民族。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不负韶华, 为岁月静好,我们都愿负重前行。(董国菊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