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线是生死线 “追星人”也是“守护神”——访九三学社社员张贝锋

发布时间: 2020-12-25 16:2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孔瑶竹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中国网讯  时间回拨到2020年年初疫情初起之时,北京大部分医院普通门诊停诊,除骨折等紧急情况外,大部分还开放的医院只接收新冠肺炎感染者。这虽然是出于保护患者防止进一步扩大感染,但也造成了一些慢病患者拿不到药,一些头疼脑热的患者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是新冠肺炎,同时海外也有众多同胞同样面临这种困境。

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迅速反应,打造了海外侨胞在线问医服务平台,创建了心理咨询、政策解读、翻译服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热线,海淀第六综合支社社员的张贝锋成为参与服务工作的专家之一。通过在线提供义诊平台的方式,指导慢病患者如何用药,如何自行初步判断是否感染新冠肺炎,紧急情况如何快速就医,在线咨询平台解了燃眉之急,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光是新冠肺炎的初步自诊标准张贝锋大概就重复了不下百遍。“充分展示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以及心忧袍泽、救死扶伤的崇高情怀。”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专门发来感谢信,对参与此项工作的专家表示由衷感谢。

当时,九三学社王选关怀基金会也在第一时间迅速成立了驰援武汉的专项基金,得到广大社员和社员企业的大力支持,在极短时间内便筹措到大量资金,张贝锋也无私解囊。但那时,全世界防疫物资空前紧张,“资金换物资”谈何容易。于是张贝锋利用自己的工作条件,帮助基金会协调物资,筹措到一批宝贵的防疫物资运往武汉。武汉封城,物资运输通道同样受阻,张贝锋又实时跟踪物资运输情况,直到接到接收医院的回函,才松一口气。

不知疲倦的张贝锋还参加了社区防控值守工作——当时,大部分社区都尽可能不安排医务工作者参加值守,希望为他们争取宝贵的时间用来休息。但不知有多少像张贝锋这样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又“固执”地走上值守岗位,不肯放松疫情防控的每一个环节。

然而,这些只是张贝锋工作的“冰山一角”。张贝锋的专业是大数据分析处理,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张贝锋所在医院与火神山医院结为对口援建医院,为火神山医院接收的患者绘制Timeline数据,以便一线医生诊断处置。Timeline作用虽然重要,但从生命体征到检查医嘱,其背后的数据量也极大,并且每一个患者都不容片刻耽误。可以说这个“时间线”,就是患者的“生死线”。那段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像张贝锋这样的专业分析人员日夜奋战,及时向一线提供可视化数据信息,为前线救治提供支撑,同心协力挽救生命。

防护工作做得再好,在一线工作毕竟存在风险。张贝锋家人也会担心,但他们从来不表露,只是默默关心支持。关于风险,“我自己是有思想准备的,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防护,提高免疫力。”张贝锋平静得就像在说别人的事。其实作为医务工作者,关于自己的生死,大概早就设想了千万遍,能够平静以对。而面对患者的生死,张贝锋坦言“冲击是很大的”。疫情初期,全社会的期待,不断传来的坏消息,无穷无尽的工作,随时降临的风险,这些压力都压在医务工作者的心里,许多人心理防线濒临崩溃,但他们就这样负重前行。大概是见多了生死,对荣誉,他们看得极轻。谈到近期的社中央抗疫表彰工作,因为组织材料时不了解情况,表彰名单中没有张贝锋的名字,如果不是收到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发来的荣誉证书和感谢信,我们甚至不知道张贝锋所做的这一切。谈及此,刚刚还对专业侃侃而谈的张贝锋一下子紧张到结巴,他说:“只是尽力做好分内的工作,无所谓表彰不表彰,真的不是很重要。”我们相信,在九三社员中,还有众多的“张贝锋”,默默地为我们负重前行,而不关心是否得到荣誉和表彰。

因为疫情,张贝锋与自己的偶像钟南山院士有不少工作上的接触:与钟南山院士等专家对接,提供分析数据。交流虽然密切,但除了数据还是数据,邮件往来中,张贝锋甚至没有时间提一句“我是您的粉丝”。“我充分相信钟南山院士的判断,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们还在上学,还没有机会参加一线的战斗,但那时候我就希望,自己也成为钟南山那样的人。”张贝锋说。

虽然是钟南山的“铁粉”,但谈到疫情初期,社会上一些对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务人员的非议,张贝锋却显得冷静客观。他说就好比路灯,从远处看过去,它是一根柱子,从下面往上看,它是一个光球,从上面往下看,可能又是一个光环。疫情也是如此,那时我们还不了解它的全貌,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自然不同。“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自己会给我们国家的疫情应对打100分。”“当然我们还会继续不断提高处置应对能力,如果下一次大灾再来,我们一定会更早引入大数据分析,争取更多时间”。

不仅“追星”,疫情之外的张贝锋其实也只是一个富有朝气的普通的青年社员,会因为支社的活动积极设计创新,会为组织的参政议政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会为没有足够时间写信息感到苦恼。张贝锋的组织关系随着他的工作调动从外地转来海淀第六综合支社也没多长时间,但谈起支社的活动和“小伙伴”来却如数家珍。张贝锋说,与医院的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相比,支社带给他的感受更像家一样。尤其是自己在疫情期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支社搞临终关怀工作的同仁早就给我们做过这方面辅导,精神上有所准备”。人间烟火气,最抚世人心。疫情让我们见识了太多生死,愿九三学社这个大家庭,成就更多张贝锋这样的赤子仁医。(通讯员 孔瑶竹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