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台盟台联侨联界党外委员赴京冀视察综述

发布时间: 2020-12-18 08:49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孙金诚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2014年,一个肇启在春天的时代命题,开启了京津冀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时代征程。

时光荏苒,六载转瞬。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谋篇布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节点之年。当前,正值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蓝图下,这片热土正经历着怎样的变化?11月16日-19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率领的全国政协台盟台联侨联界党外委员视察团赴河北、北京进行实地视察,深入了解情况,以期为更好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畅通协同发展“路”

路在绿中,车在画中,人在景中。

以100公里/小时的时速,从北京西六环沿京昆高速一路向南,沿途两侧笔直挺立的油松和银杏、茂密鲜艳的金叶接骨木和紫叶矮樱,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风光旖旎。

“美景无处不在”“最好的风景在路上”……看着车窗外的景色,委员们不时称赞着,“多年前,京津冀之间交通并不太通畅,如今多条交通大动脉修建完成,让三地的交通越来越便捷。”

交通运输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来说都起到了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交通一体化无疑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6年来,京津冀三地把推进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大力推进大交通体系协同建设,深化交通互联互通。

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替代路线建成通车;京秦高速京冀、冀津接线段与北京、天津同步通车运营;唐廊高速公路与天津连通;津保城际、张唐铁路、京张高铁、崇礼铁路等建成通车……一条条断头路被打通,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逐步扩大,“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的迅速推进,无不体现着京津冀的勠力同心。

“6年来,河北省打通拓宽‘对接路’29条段、1774公里,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476公里。”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许爱朝如数家珍般列出数据,“全省11个设区市900余条公交线路基本实现与京津一卡通。”

“北京市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6年来全部打通,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大部分已经消除,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表示,随着京雄城际、京台、京开高速、轨道交通新机场线、大兴机场高速等交通设施的陆续建成,正在形成大兴国际机场“五纵两横”外围综合交通主干网,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出发,1小时可到达雄安新区、天津、保定等津冀中心城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越来越通畅,推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也带动了三地旅游协同发展。

“只用一张卡就能畅游这么多景区,真是方便又实惠。”近日,河北省保定市市民李先生一家从天津回来,结束了为期一周的京津冀之旅,虽然旅途劳累,但心里满是欣喜,“整个旅程仅凭一张卡就在三地多个景区畅游,省去了多次买票的麻烦。”

让李先生一路畅游的这张卡,是京津冀旅游一卡通,这是三地为加快京津冀旅游市场一体化推出的举措之一。

京津冀三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以前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以来,这一局面有了很大改观。除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外,三地还共同设计推出了红色旅游、冬季滑雪休闲自驾游、古村古镇游、滨海休闲游等满足各类人群不同需求的旅游线路。

“三地本着共同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共塑区域旅游品牌的原则,大力推进旅游市场一体化建设。”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高智表示,协同发展以来,三地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整合,游客的选择更多了,出游也更贴心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6年来,三地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时空距离大大缩短。”视察团认为,京津冀已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高铁和高速公路为骨干,普速铁路、国省干线公路为基础,与港口、机场共同组成的放射圈层状综合交通网络。

同时,视察团也指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基本成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应抓住新基建带来的重要机遇,在提升三地交通出行服务上着重发力,创新消费模式,为旅客带来便捷、愉悦的出行体验。

“京津冀城际交通过分依赖公路运输是当前三地交通一体化发展中的主要瓶颈。”全国政协委员、台盟辽宁省委会主委胡军表示,京津冀各城市间的客运、货运主要由公路承担,铁路建设不尽完善,北京与天津、河北基本实现互联互通,但是天津与河北之间仍然面临通车班次少、直通列车少的问题。“三地未来应加大公路运输投资力度,实现高等级公路区域全覆盖,同时,重视铁路运输建设,打造高铁经济带,并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与胡军的建议相似,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许怡表示,要以旅游铁路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完善京津冀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加快京津市郊铁路与河北省省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规划,推进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提高换乘效率。

“真正让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积极促进三地在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深度融合。”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康晓萍表示,三地要加快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优化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下活生态“一盘棋”

初冬的白洋淀烟波浩渺,百里苇海一片金黄,银白色的芦花随风飘飘扬扬,偶有水鸟在水上飞翔,犹如一幅天然美图。

位于雄安新区的白洋淀被称为“华北之肾”。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白洋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处于水源不足、水位不稳状态,造成水体有机污染严重,大部分监测点水质持续在劣Ⅴ类水平,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

白洋淀生态保护与修复不仅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更直接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过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时就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白洋淀生态治理与保护规划、行动随之紧锣密鼓地进行。底泥清淤、淀中淀边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启用白洋淀引黄泵站为淀补水等。此外,京冀两地联合印发《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建立联合监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机制。

“治理后的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流入白洋淀的三条河流摘掉了过去劣Ⅴ类水质的‘帽子’。”雄安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景权表示,今年1月至9月,白洋淀湖心区水质改善为Ⅳ类,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5.28%。

“看着白洋淀的水越来越干净,我心里相当高兴。”68岁的赵老扁是白洋淀的一位老船工,提起白洋淀的变化,他特别有感触:“小的时候,口渴了就直接到淀边用手舀水喝。后来水质变差了,也就没人再喝了。新区设立3年多,白洋淀变化可真不小,我估计过几年就又能舀着喝啦。”

生态治理和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备受关注的民生工程。

依水而建的通州,曾因丰富的水系资源漕运通达,商贾云集。但傍水而居的居民,也曾因为这些河流,深受臭气之苦。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来,随着水环境治理步伐加快,这里的河流变清了,绿色扩展了,蓝绿交织、水城共融,一派自然绿意之中看到的是通州区努力打造城市绿心的决心。

城市绿心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功能区之一。位于通州北运河两侧的大运河森林公园在规划层面上是城市绿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开园之日起,就成为了北京民众周末闲暇时最喜欢去的地方。

沟通南北的千年运河,在历史上也是联通京津冀经济人文的重要纽带。大运河流经“通州—香河—武清”的段落属于北运河。“北运河流域是京津冀三地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功能节点。”通州区委书记曾赞荣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三地通过实施生态综合整治建设,提升改善水生态环境,同时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大运河环境改善是京津冀生态领域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6年来,京津冀三地加快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携手打响蓝天保卫战、启动水源修复工程、强化土壤污染源头治理,不断建立完善生态管治制度,区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不断扩大,协同治理成效明显。2014年至2019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北京市从2014年的85.9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下降51%,京津冀区域下降46%。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为京津冀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视察团表示,目前,京津冀已建立了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在水污染应急、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协同配合、形成合力,跨界污染应对能力不断提升,联防联控机制走在全国前列。未来应深入拓展三地协同治理的领域,为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希望三地进一步健全京津冀联建联防联控机制,加快建立‘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王二虎建议,三地采取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不断加大流域、生态涵养区的补偿力度,共建宜居、宜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生态。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生态协同发展是短板,也是重要增长极。”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表示,“十四五”期间,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生态美,要更注重绿色发展的“四生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健康)理念,尤其要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质量。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潘新洋表示,要加快建立推动京津冀区域绿色生产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鼓励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走绿色化发展之路。同时,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降低维护生态环境的成本,提高生态文明维护的效益。

▲▲▲打造三地互嵌耦合产业链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成立。今年,雄安3岁了。3岁新生的他,如今长成什么模样?

11月16日下午5点20分,视察团走进了雄安新区容东片区。虽然已是夜色降临,但是,近千个塔吊林立,灯火辉煌,工人们依然热火朝天地忙碌着。看着这震撼的场面,让人真切感知到他们所迸发出的能量。这种能量,叫雄安速度。

100天建成一片建筑群,1年修好一条100公里的高速公路,3年造林32万亩……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在雄安连续达成。

“过去3年,有超过10万名施工人员,昼夜工作在这里。有超过90家央企,明确表示‘雄安建设不缺席’。”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峰表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市域外”集中承载地的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十大工程顺利推进,涉及的67个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在2019年11月底已全部开工建设。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也是能否真正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2.28万件,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759家,疏解提升市场631个、物流中心122个……6年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交出一份亮眼答卷。“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在减量中倒逼集约高效,北京与津冀产业协同蹄疾步稳。”刘伯正表示,2019年,三地经信部门签署《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

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已成为首都调控人口的基本思路。2016年到2019年,北京人口减少近80万人,平均每年外流20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随产业转移向河北的燕郊、大厂、香河、廊坊等热点区域。

6年来,一批产业协作标志性项目在河北开花结果。据了解,总投资74亿元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总投资18亿元的新乐三元工业园等项目相继投产;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首钢京唐二期一步工程、城建重工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显示,2014年以来,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9773个,2452家北京投资企业落户雄安新区,有力促进了河北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实体支撑。视察团表示,历经6年发展,北京“瘦身提质”,天津“强身聚核”,河北“健身增效”,三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特别是今年,京津冀三地加强区域疫情联防联控,携手推动产业链复工复产,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稳步恢复。

同时,视察团也表示,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仍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首要任务。三地应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和特点,做好与“十三五”相关规划的延续衔接,形成整体谋划,在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为产业协同发展谋新机。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协同目标,是利用京津产业优势实现河北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解决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台联会长高峰表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三地分工合作下的创新驱动发展,因此,需要打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如何打造这个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呢?能不能找到一个支点?我认为,这个支点就是雄安新区。把北京、天津的一些高端高新产业转移到雄安,通过雄安再辐射到河北。雄安新区要以产业技术和模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吴国华表示,要在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生态涵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实现生态与科技之城新局面,缓解“大城市病”。同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全面剥离一般制造业,同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合力。

“‘转得出’和‘接得住’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现实情况是转不动、接不住。”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侨联副主席魏英杰看来,“京津向河北疏解的多是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河北更愿意承接的是高精尖产业,虽然勉强承接了相关产业,但由于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办事,导致某些落地项目停滞不前或迟迟不动。疏解京津的高端产业,对于三地城市群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了,北京的压力才能变小。”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导向是要将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未来的世界级城市群,这就需要京津冀地区要有高度的产业互补性,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新发展格局。”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专职副会长郑平建议,“十四五”期间,京津冀三地要在产业规划阶段统筹开展分工配套,深化协同创新研发,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发挥产业基金引领作用,打造京津冀三地互嵌耦合的产业生态链。

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表示,要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协同创新引领产业协作,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种创新要素在三地集聚和顺畅流动,让京津冀三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