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无健康码出行受阻,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无形中加快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进程,却让很多老年人更加无所适从。12月1日,陕西省政协召开“老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月度协商座谈会,10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民主党派代表与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围绕“老”问题进行了协商交流。其中,如何帮助老龄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让“智慧养老”惠及更多的老年人,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
“为提高工作效率,许多办事服务场所都采用了智能化操作业务,如医院网上挂号,网上购火车票、机票等。对于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来说,很多人不会上网,谁来为他们解决网上挂号、购票或下载App扫描二维码等操作细节服务?”省政协常委、台盟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吴志红坦言,当前迫切需要完善针对老年群体的智能服务,满足他们日常出行生活需求。
吴志红建议,通过完善政策法规,规范服务行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服务,保护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术中的合法权益。政府部门应优化电子政务服务应用,保障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智能产业应积极参与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开发符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大屏幕、大音量智能产品和大字体、简易化的操作系统,主动开展互联网适老化改造,提供“关怀模式”“长辈模式”的服务应用等。车站、机场、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应建立“无码绿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加强现场服务人员对持有老年证的老人进行现场操作指导。
“在数字化面前,老年人经常手足无措。”对此,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龚汉江也有同感。结合调研情况,他指出,陕西省智慧养老相对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适合老年人与智慧管理平台联系的智能终端设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产品设计缺乏人性化,功能单一。为此,龚汉江建议,要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软硬件产品关键技术的研发,鼓励智能设备提供老年模式,提升康复促进辅具、健康监测产品、养老监护装置等适老产品的智能性、实用性和安全性。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陕西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02.37万,占人口数的18.12%,呈现出“中度”老龄化特征。西安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李健彪认为,打造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正当其时。他建议整合政府、医疗机构、为老服务组织、养老服务设施、专业服务队伍等各方力量和资源,通过“虚拟养老院”“掌上养老院”等智慧养老模式,提供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务、安全防范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民盟陕西省政府直属机关基层委员会主委张红晨表示,要运用新技术,培育“智慧+”养老新模式、新业态、新应用。应积极推动各部门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扶持,完善多元资金投入,推动优秀产品和服务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中的应用。加强智慧康养产品及数据服务标准研究,确立智慧康养服务规范,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市场自治的综合监管机制。围绕智慧康养产业发展重点,加大对高端人才等引进力度。
“应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列为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产业。”省政协医卫体委员会特聘专家、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民生组组长石英补充道,可以在基础较好、辐射引领强的区域率先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区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省级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和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数字经济,以智慧产品和优质服务激活老年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