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数据展厅,感受新科技成果;站在山顶公园眺望异地搬迁扶贫点全貌;与一线扶贫干部促膝谈心……贵州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之际,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引凤工程”的一批“小凤凰”来到贵州。这次从世界各地留学归来的博士们,感受国家变化,探寻报国之道。这也是致公党江苏省委会持续开展帮扶工作的又一行动。
“欢迎大家来贵州发展。我自己是重庆人,到贵州大学工作后,感受到了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政策,科研经费很充足。国家有专门的西部计划,很多是在东部地区申请不到的。”致公党贵州大学总支部主委、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志凌笑着说。
王志凌的介绍让“小凤凰”马超深有同感。在韩国留学期间,马超参加了“引凤工程”的活动,后来落户贵州理工大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老家东北的马超适应了贵州的工作生活。“贵州医药资源丰富,和我的专业能较好结合。贵州现在机会很多,甚至很多北京的企业都到贵州来找项目、谈合作。这里工作不错,生活也不错,我希望能在这里好好干。”
考察期间,马超一路上都笑眯眯的,贵州当地居民脸上的笑容,更让“小凤凰”们感动。站在毕节市七星关区营盘山体公园俯瞰易地扶贫搬迁点全貌,整齐的楼房映入眼帘。幼儿园、学校配套进小区,扶贫车间也在步行范围内。致公党在当地帮扶建立的致福光谷产业园内,聚集多家LED发光产业企业。
“我特别注意到,七星关区依托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打造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厚植产业土壤,大手笔建设了‘贵州省光技术联合创新与服务中心’,并将其打造为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LED光电实验室,形成了‘园中园’发展模式。这不仅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平台,保障产业链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对加快推进西南地区LED光电产业链集群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引凤工程”落户博士、南京工业大学讲师郭双霜说。
此行的“引凤工程”落户博士大多是第一次到贵州。当地干部群众致力于脱贫攻坚的行动也感动着他们。感动之余,他们也在想为贵州做点贡献。“贵州有丰富的农副产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从事设计专业。希望能以设计为媒介,对现有资源进行创造性重组,激活传统资源的开发,为当地产品提升附加值做贡献。”“引凤工程”落户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陆蔚华表示。
不仅是“小凤凰”,致公党员们纷纷投入帮扶事业。致公党员、淮安市红光教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红光已经是多次来贵州,在他的协助下,毕节多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到淮安免费就读中学。
“一次到毕节,晚上打车回宾馆,聊起帮扶的事情。下车的时候,出租车司机说我们是来帮扶的,不能收我们钱。”谈起帮扶故事,陈红光总是有各种感动。“当然,我们肯定会给钱。当时,我就在想一定要更努力投身帮扶事业,有这样感恩帮扶、心向发展的群众,怎么会发展不好?”
“小凤凰”们和陈红光只是一批批江苏致公党人的代表。从上世纪80年代始,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就积极参与毕节地区的帮扶工作。2011年,为响应中央统战部“同心工程”号召,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出台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计划,把服务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社会服务工作首要任务。10年来,黄因慧、麻建国两任主委先后多次赴毕节,组织企业家为贵州毕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金沙县沙土镇捐建“致福工程”培训点,推动茶叶种植、畜禽养殖等产业扶贫,开展“致福送诊”“致福支教”教育、医疗帮扶,实施毕节黔西县民族乡镇贫困小学生一对一帮扶,帮助贫困农户和少数民族兄弟脱贫致富、增强后劲。江苏各地致公党组织、广大致公党员通过开展“致公课堂”支教帮扶、组织毕节学生到江苏就学、投资扶贫等多种方式,助推毕节试验区全面脱贫、同步小康。
不仅在贵州,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多年来持续参与多个地区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以来,致公党江苏省委会每年多次赴四川泸州围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等开展宣讲政策和提出发展建议,推动江苏致公党员企业家到泸州投资、开展项目合作,并组织专家学者为当地提供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农产品深加工指导,两地对口合作日益深化。在致公党中央致泸合作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中,致公党江苏省委会代表东部地区省级组织作大会交流发言。2020年初,泸州市叙永、古蔺两县分别以第一、第二名退出贫困村序列。
地处武陵山连片贫困区的贵州省铜仁市是国务院确定的江苏省对口帮扶地区,致公党江苏省委会从2013年开始融入铜仁市帮扶工作。依托江苏教育资源,致公党江苏省委会为乡村教师举办培训班,为偏远山村捐建乡村学校、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和太阳能发电站,捐赠助教资金、教育设施、学习用品等。开展以送诊疗服务、送基层常用药、送医疗设备、推动东西部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交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健康帮扶。推动产业对接、旅游帮扶和文化传承,开展农村电商培训。
截至目前,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及各市委会领导班子均连续多年参与民族地区帮扶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各级组织和党员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过1000万元,积极探索开展产业、教育、医卫、生态帮扶活动,组织各行各业专家学者、企业家5000余人次开展捐赠、技术帮扶和建言献策活动,惠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青海、新疆、西藏等地20多个贫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