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12月3日讯 (记者 和海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放眼全局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根基,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近日,全国政协召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11位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机关和天津、山东、湖南4个会场同步议政建言。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纳入相关规划、推荐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参与教学、馆校联合研发课程教材等议题备受关切,得到与会政协委员们热议。
全国政协在京召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
做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引导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本次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由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民进中央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并分别开展相关调研活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有关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方面做了构建教学体系、设计传承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很多工作,取得良好成绩,但是还有一些工作需要细化和明确。
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宋大涵表示,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对如何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让各地依据现有条件,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具体计划和实施细则,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规划有保障,资金有来源,工作有抓手。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安徽省委会主委、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表示,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纳入相关规划和财政预算当中,在教育经费支出当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保障范围,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相关教师培训、教科研经费投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均衡地开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建议,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学贯穿于启蒙教育到继续教育各学段,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学需要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各环节,这就需要适当开设专门课程,但更主要的是要深入融入原有学科课程当中。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金永伟进一步表示,各级师范教育中要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鉴于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音体美专业师资普遍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更加匮乏的现状,教育部门要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重点加大音体美等专业课程师资的培养,开足艺术类课程。
请非遗“守艺人”进校园授课 馆校联合编发课程教材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森利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梁树森表示,应努力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氛围,通过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鼓励大中学生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校园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参与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王欢介绍,史家教育集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课程营养,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研发编写出版多个系列校本教材。课程内容遵循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课程安排贯穿低、中、高三个学段,课程实施涵盖场馆研学、校园共学、亲子旅学、云端自学四种学习形态,探索课程改革新模式。
“既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手艺’,又让‘守艺人’在传授中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湖南省长沙市政协委员、长沙市雨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王琳建议,中小学校可与高校合作研发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对外传播课程,推荐非遗传承人与大中小学签约走进课堂参与教育教学,在学校设立基地共建“传统文化特色校园”,组织社会力量进校园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山东省政协委员、济南西城实验中学校长陆彩霞表示,济南西城实验中学将基于核心素养的人文基地建设作为该校的创新项目,“人文基地立足培养‘终身的阅读者,独立的思考者,负责任的表达者,文化的传承者’,通过班级书房、朗读亭、观澜书院等,将经典著作推送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基地建立后,学校图书借阅量净增3万余册。”
全国政协委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坦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厚植于青少年的心灵,培养他们的高尚品格和坚韧品行,突出弘扬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突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精神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他们心中牢固树立起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宣部教育部等回应:鼓励传统文化资源走上“云端”
会上,对于委员们的种种关切,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负责人现场作了协商交流。
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指出,要精细、精准做好“三进”项目的顶层设计。一是调整、充实、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各个重点项目,研究设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中华古文字传承创新工程等新项目。二是提高重点项目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养成规律,打造重点项目和品牌课程。
2017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始终。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的总体要求分解到大中小学各学科,然后各学科再从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发挥各自的优势,需要协同配合,形成有机整体,共同完成“进”的任务,解决好如何进的问题,另外要处理好共同基础与个性拓展的关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好各学段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研究。
对于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科研投入等建议,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介绍,财政部门将通过现有经费投入渠道,鼓励学者、教师和研究机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研究,重点资助一批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工程项目,同时在国家社科基金中,加大对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题研究的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表示,在设立传承教育基地方面,鼓励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走上“云端”,支持各级各类文化及文博场所开发便于青少年学习使用的数字共享平台,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载体和新平台,努力建设多元支撑和协同建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