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个关键 广泛凝聚共识

发布时间: 2020-11-25 10:1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 | 责任编辑: 李晶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指出,凝聚共识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说教,而是互动式的协商讨论;不是表面的附和敷衍,而是内心的深刻认同;不是快餐式的立竿见影,而是长期性的润物无声。汪洋主席所说的四个“不是”“而是”,是做好凝聚共识工作的关键,为人民政协履行凝聚共识职能指出了具体路径。

第一,凝聚共识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

在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启发引领,从而达到凝聚共识的目标。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从其筹备之日起,就坚持思想教育、政治引领的工作方法,通过充分真诚协商来凝聚共识。毛泽东同志在给民主人士李济深、沈钧儒的信中指出,共产党追求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是各党派、人民团体协商取得的“共同一致”,而不是“全体一致”,需“自愿同意”而“不得强制”,也就是说,要在尊重多样性中通过协商寻求一致性。

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和优势,这其中就包含着尊重多样性、尊重差异性,不“强求一律”“不强加于人”的意思。“多商量”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引领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来凝聚共识,决不能“视不同意见为添乱、把强加于人作共识”。政协中的中共党员委员要主动加强同党外委员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各党派团体、各界人士思想动态,看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经过工作可以转化为共识的?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断消弭差异,谋求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实现思想上的共同进步,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对于那些背离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所谓“异”,也要敢于斗争。在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共识,就是我们必须守住的政治底线,在此前提下,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第二,凝聚共识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说教,而是互动式的协商讨论

“互动式”协商,要求政协机构和委员经过充分调研,围绕协商内容,与有关部门,采取面对面的方式,在平等、真诚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沟通情况,研讨办法,从而凝聚共识。

只有相互尊重、体谅包容、以道交友、以诚待人、以理服众、以商求同,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商氛围,进行平等、真诚的互动式协商。新政协筹备期间各方共识的凝聚,都是互动式协商的结果,如国名、国旗、国歌和国徽的确定过程,都充分体现了互动式协商精神。

单向说教、强行灌输,是不能凝聚共识的,而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发自内心地和对方进行平等交流,在真诚交流中实现互动式协商。协商一定要有互动,政协委员提出问题,参会的其他政协委员或者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要有回应,否则就不是互动式协商,意见建议就不能交融,也就达不到真正凝聚共识的目的。

为了做好互动式协商,各级人民政协要搭建好协商平台、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创造有利于互动式协商的条件,发挥好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网络议政协商等协商渠道作用。在协商中,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形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协商氛围。政协委员应在履职过程中不断增强互动式协商意识、提高互动式协商能力、增强互动式协商实效。互动式协商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凝聚共识,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实效才会显现出来。

第三,凝聚共识不是表面的附和敷衍,而是内心的深刻认同

无论是在协商中,各党派团体、各界各族人士接受共产党的主张,还是共产党采纳并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即不管是“接受”,还是“采纳”,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深刻认同,并非是表面上的附和、甚至敷衍,只有这样凝聚起来的共识才是真正的共识。

凝聚共识就是凝聚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党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人士内心的深刻认同,才能做好我们的统一战线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共识”由“凝聚”而来,“凝聚”本身是个思想、认识转化的过程,思想认识转化以后凝聚起来的共识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刻认同。那么,怎样让“凝聚”起来的“共识”成为协商各方发自内心的深刻认同?这就需要协商各方“真协商、会协商、多协商”,进一步增强协商意识,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我们的决策和工作,并且保障协商成果落地;要善于协商,以理服人,体谅包容,理性有度,善于交流,善于寻求和增进共同点;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使民主协商常态化、程序化。各级政协要搭建凝聚共识的工作平台、健全凝聚共识的机制,按照“真协商、会协商、多协商”的要求做好凝聚共识的工作,结交到更多的“挚友诤友”,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第四,凝聚共识不是快餐式的立竿见影,而是长期性的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大家会有不同想法。那就要考虑,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经过做工作形成或转化为共识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异’的?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可见,凝聚共识是在不同利益愿望中、不同意见中找出共同性要求、寻求共同点,说到底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协商要直抵人心,只有人的思想认识转变了差异才能化解,共识才能凝聚,而思想认识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凝聚共识不能追求立竿见影,而是要耐心细致地进行真诚、平等的协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决摒弃“将沟通协商当麻烦”的错误观念。

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们诉求千差万别,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差异的存在是永久的,凝聚共识的任务也是长期的。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想法诉求,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引领,充分的平等协商、真诚协商,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仅凝聚政协委员的共识,而且还要通过政协委员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所以,凝聚共识永远是阶段性的成果,差异—共识—新的差异—新的共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人民政协要深刻领会凝聚共识中的几个“不是”“而是”,担负起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