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金永伟:期待更多的课堂搬进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0-11-20 09:18:08 | 来源: 人民政协网 | 作者: 金永伟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近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经发布,就在全社会引起了热议。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保存研究和展示中心,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把课堂搬进博物馆,让博物馆进入校园,使青少年面对面感受文化遗产之美,并从中获得宝贵的文化滋养,这是社会公众由来已久的期盼,教育界和文化文物界的互动探索也已有时日。送展览进校园、利用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吸引青少年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等,近年来的一系列实践虽有亮点,但受制于体制机制的障碍,系统性顶层设计的缺乏,难除隔靴之痒。此次《意见》的发布,各项措施直面问题精准拆弹,令人耳目一新。

《意见》在各地的落地实施,仍有巨大的探索空间,需要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指导,需要教育部门和文化文物部门的协调配合、组织实施,也需要社会和家长的观念转变。

供需精准对接是前提。《意见》提出,要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博物馆是社会教育资源的供给方,要主动按照《意见》要求进行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19年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5535家,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到4929家,举办展览约2.86万个,教育活动近33.46万场,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正在告别以往深藏闺中的神秘色彩,越来越以鲜活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需要文博单位改革创新现有的管理思路,充分挖掘馆藏文物的教育功能,在展览设计、陈列展示、宣教讲解、馆舍空间利用、延伸服务、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调整,丰富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内容;中小学校要积极主动地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融入博物馆藏品、展览、宣教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师资队伍是关键。博物馆资源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建设一支既熟悉课堂教育教学规律,又兼具历史文化素养、掌握文物博物馆宣教特点的师资力量是成败的关键。博物馆行业长期从事社会教育工作,虽有一套成熟的宣教工作模式和方法,但对于课堂教学却是“门外汉”,平时组织的各种活动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中小学校教师对于博物馆的藏品、展览及宣教活动也很难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将博物馆的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地融合,首先是学校教师与博物馆研究及宣教人员的交流合作,有机衔接。要将这种合作贯穿到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组织、课后学习效果的评估监测中,都要实现两支专业化队伍的紧密合作。

保障安全是底线。无论是将课堂搬进博物馆,还是将博物馆搬入校园,都必须守住安全底线。要守住课堂安全的底线。博物馆的教学场地相对于学校课堂是一个全新的教学场所。组织中小学生进入博物馆学习,要重视做好往返交通的组织、了解掌握博物馆场地设施、采用崭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切实保障课堂的教学安全。要守住博物馆藏品安全的底线。文物藏品是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将博物馆藏品和展览提供给中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需要系统地加强博物馆安防设施的配备、宣教场地的改造、应急预案的制订、管理人员的培训。

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联手,是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一次有利契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学生心灵的有益举措,我们有理由期待,此次《意见》的出台必将结出可喜的硕果。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