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用改革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0-29 08:44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周汉民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今年是极不平凡一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进入动荡期。在这一关键时刻,深刻总结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无论对于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有重要意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应成为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回顾了深圳经济特区实现的五大历史性跨越,其中颇为重要的一项是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纵观中国42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连年增效,取得巨大成效后,进而在包括城市在内的其他地方全面展开;二是从试点到推广。从1980年到1988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依次获批建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1984年,我国首批开放了沿海的14个城市,形成中国改革开放由点到面、连线成片的格局;三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着力清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成为改革的万事之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历史新篇章,中国经济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思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以深邃历史眼光和战略定力,加大了各个领域全方位改革力度,开启了一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形态发展的结构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10条宝贵经验,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深圳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伟大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见证。通过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激荡、相互促进,我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并对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体制不断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让发展的成果更好惠及人民。“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著名论断弥足珍贵,也是我们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根本遵循,必须要牢牢把握、扎实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提出六项明确要求,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巨大成绩,而且这样的发展成绩是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贸易不振的情况下取得的,我们靠的就是新发展理念。当下,疫情对全球经济运行和人员往来影响巨大,疫情常态化防控也将深刻而全面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做好中长期的充分准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位高才能格局大,视野阔才能作为大。中国的改革没有止境,还需要再出发。此时此刻,新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代表了中国发展进程中五个最关键要素,将推动中国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就自身改革而言,这是一个总结和突破的关键时刻,要与时代潮流同进步、共成长。我们具有建立国内大循环的优势,我们也有这样的信心,紧扣高质量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以更高站位、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推动改革纵深发展;就对外开放而言,中国改革开放42年的启示之一就是,我们当以更大的开放来促进更深入的改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绝对不是放弃或者放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格局,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经验。只有国内国际双循环,才能上天入地、通天达海,才能占据战略主动。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年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区40周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是第三届进博会举办之年。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从起航的地方再出发,我们奋斗的脚步将永不停歇!(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