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产业要振兴,龙头企业是重点。新形势下发展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到底还有哪些短板,努力方向何在?政协组织和委员们一直关注。
9月25日,安徽省政协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围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建言献策。副省长张曙光携17家省直单位与委员们共商全省乡村振兴之路。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把国家大战略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大机遇,推动乡村振兴的势能转化为产业突破的新动能。”省政协主席张昌尔在会上表示。
乘势而上
一直以来,安徽都在为“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而不懈努力。2020年初,“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被列入安徽省委和省政府、省政协共同制定的年度重点协商计划。
受今年疫情和汛情的叠加影响,龙头企业受到较大冲击。但危中育机,在委员们的调研中,龙头企业于目前加快发展的路径也逐渐显现。
这路径的第一关键词就是:机遇。
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肖超英在作主题发言时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调研显示,2018年安徽省外销中30%左右的优质粮油初加工产品、60%畜禽产品、90%蔬菜和50%以上的茶叶等销往沪苏浙地区,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食品销售额更是高达3000亿元。安徽省绿色农产品已成为沪苏浙地区市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省政协委员施广勇看来,应以一体化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抓手,积极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华回应:下一步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一方面立足资源优势“选链”,培育龙头企业“强链”,促进产业融合“补链”,深度融入沪苏浙产业链分工;同时发挥联盟平台作用,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加入,推动长三角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交流互动。
王华同时介绍,省政府已出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启动实施“158”行动计划。“去年我厅牵头发起成立了联盟组织,今年我厅与沪苏浙地区又签订了4份框架协议、25个合作项目,总金额69亿元。”
做好“融合”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会者共同认为,要做好“融合”这篇文章,还要抓好三个方面:产业链要融合,理念要融合,利益要融合。
但调研显示,当前安徽全省乡村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产业间分割明显,产业链短等问题比较突出。
“要探索龙头企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路径,加快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赵馨群委员建议,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全程标准化生产示范,支持龙头企业加快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动绿色技术就地试验推广,促进传统种养业转型升级,构建乡村现代种养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产地加工和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向乡村延伸拓展,构建现代乡村工业体系;还要开展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文创等现代服务业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的发展态势,加快构建乡村现代服务业体系。
国务院刚刚印发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实施有关支持政策,推广使用聚乳酸等可降解塑料制品。”对此,企业代表、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昌露认为,可依托龙头企业集团,规划聚乳酸下游产业发展集群,发展规模适中的中小企业,带动更多百姓就业。
企业代表、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殷翔建议,发挥长三角地区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电商模式的探索,借助用户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适应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关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省农业农村厅同样给予回应。王华介绍,今年安徽省新增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总数达7个;新增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2个,总数达43个。同时,将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推动优势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区域集聚,打造一批产值超300亿元、500亿元农产品加工强县。此外,还将线上、线下齐发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今年全省农村产品网络交易额力争达800亿元以上,增长50%。
创新引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安徽最靓的名片。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主力军,其核心竞争力也在于科技创新。
周可金委员表示,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产业技术体系队伍。“首先要加大政府投入,其次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三是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他建议,建立投入增长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全省的份额,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补全产业后端人才短板,扶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建立企业科技投入长效机制,省重点龙头企业应按照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3至5个百分点提取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科技研发等。
体制机制的创新也同样重要。企业代表、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启斌结合企业实际,建议重点培育县域“航母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补贴力度,把职能部门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刚性考核范围,把支农惠农贷款作为刚性指标纳入金融部门年度考核范围。
对于委员们的建议,省农业农村厅表示,将一手抓扶持,增强创新能力;一手抓引导,推动联合合作。“力争到2021年,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研投入由15亿元增加到25亿元;同时组织引导涉农相关部门,加快形成跨部门、跨领域、跨单位、跨学科的政产学研联合协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省科技厅也表示,将在引导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开展科技攻关、强化平台载体建设、落实奖补政策措施等方面,强化支持推动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打造“皖美农品”
构建乡村产业质量体系、品牌体系,是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
事实上,安徽并不缺少优质农产品,但标准化程度不足,品牌价值较低。以茶叶为例,在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上,作为茶叶大省的安徽,上榜的“六安瓜片”和“滁州滁菊”仅为33.96亿元和13.57亿元,与外省差距较大。
“知名农产品品牌少且不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农产品营销手段创新不足,农产品品牌扶持政策分散且力度偏小。”谌伟委员建议,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产地体系,打好“优势牌”;建立健全品牌农产品标准体系,打好“质量牌”;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推广体系,打好“营销牌”;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打好“政策牌”。
“2019年,全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7262个,居全国第6位;涉农中国驰名商标总数116件,占全省驰名商标总数的36%。”省农业农村厅在回应中表示,下一步,将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打造“皖美农品”。具体而言,就是把优质“产出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今年新增1000个;把安全“管出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今年实现农产品追溯的经营主体新增1000个;把品牌“树起来”:继续遴选10个本土龙头企业品牌,大力开展“安徽农产品·安心好产品”宣传,并于今年重点培育50个农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