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艺为脱贫攻坚鼓劲助力

发布时间: 2020-10-19 10:13:46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奚冬琪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院长龙倩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提起这首电影《刘三姐》中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10月17日至23日,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院长龙倩,带着剧团新排演的彩调剧《新刘三姐》晋京展演。这一次,故事里的刘三姐不再反抗封建财主,而是在新时代和壮乡人民一起展开追梦的壮丽画卷。同时来京演出的壮剧《第一书记》和《我家住在铜鼓岭》,则反映了广西近年来脱贫攻坚的成果……用龙倩的话说,这些年,无论是戏剧院团,还是文艺工作者,大家都在努力用文艺为脱贫攻坚鼓劲、助力。

用文艺作品反映壮乡脱贫成就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文艺工作者也是其中一分子。”早在2014年,龙倩和她所在的广西戏剧院就开始投入到脱贫攻坚题材作品的创作中。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以2012年初,自治区党委选派3000名优秀机关干部进驻3000个国家级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帮扶和带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为创作背景,讲述了担任南天村第一书记的女博士刘莹与当地村党支部一道扶贫攻坚的故事,从一个侧面真实再现了广西当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奉献精神。

龙倩介绍,当初创作时为了让作品更真实、更有说服力,戏剧院请来了100多位第一书记进行座谈,讲述他们驻村时的故事和遇到的困难。《第一书记》公演后,很多看过剧的第一书记都表示,剧中的故事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一位贺州市开山镇的第一书记说,他们在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开始的时候老百姓不理解、不配合,找不到资金还被说“风凉话”等情况,和剧里表现的非常相似。后来剧里讲到第一书记带给群众新方法和新产业,群众由刚开始的不接受到后来跟着一起干,而且干出成效了,也是他们所经历的。所以看到这个剧,一方面觉得非常真实,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作为第一书记感到自豪。

随着广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作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剧目,广西戏剧院又创作了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剧中的文化站代副站长田桂花,接到任务回到家乡铜鼓岭扶贫,从一筹莫展到困惑迷茫,最后凭着文化人的自信与追求,将古老的铜鼓文化融进时代、融进精神、融进新的生活,成功使家乡脱贫的故事。

近年来,广西文旅融合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文化旅游摆脱贫困。在这样的背景下,戏剧院的创作团队通过走访广西宁明、东兰、马山、田阳、靖西等多地乡村的贫困扶贫点,根据很多素材采编,写出了《我家住在铜鼓岭》中扶贫改善人居生活,乡村振兴跨进了新时代的小康生活状态。

“在用文艺作品来反映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我们的侧重点也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龙倩提到,今年已经到了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所以新创作的作品重点就不仅仅是表现扶贫了,而是要反映壮乡百姓脱贫后的精神风貌,这也就有了《新刘三姐》。

很多看过《新刘三姐》的观众都说,这个故事并不是“旧瓶装新酒”,而是从故事的内涵、人物等等都是全新的。对此,龙倩介绍,《新刘三姐》的主创团队由广西本土专家与国内知名专家联合组成,既保留了彩调本土韵味,又展现了戏剧语言上的“新”;打破戏曲固有的程式化,让演员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了导演手法的“新”;剧中融入了电商、网络等一些时代流行元素,体现了内容上的“新”;甚至还将彩调剧山歌体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体现了艺术手法的“新”。“以新的主题、新的语境、新的人物、新的舞台向经典致敬。这些才是我们广西人民脱贫后展现出的新时代风貌,也是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需要传达的文化正能量。”

到农村一线去,让文化扶贫深入人心

除了用心做好几台精品大戏,近年来,坚持送文艺下乡到一线贫困村屯,用文化扶贫,也是广西戏剧院一直坚持的工作。

广西戏剧院每年都会开展近500场文化惠民常态化演出活动,其中有200场以上都会深入基层农村。“这其中就包括所有的国家级贫困村以及自治区级贫困村。”龙倩介绍,特别是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剧院的7个“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到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隆安、昭平、富川等地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每次演出下乡,村民都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有祖孙三代同行的,有好友结伴而来的,有些甚至连在镇上的生意都不做了,也要特意回来看戏。

对于下乡演出的剧目,戏剧院也做了精心挑选。有《第一书记》的选段,有扶贫专题小品《送别》《公示》,有反映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桂剧小戏《调解》,还有颂扬广西扶贫办干部蓝标河同志的女声独唱《把爱融进山河》《不忘初心》等一系列扶贫专题节目,希望能真正将文艺送到田间地头,浸润百姓的生活。

龙倩清楚地记得,扶贫小品《送别》讲的是一位驻村第一书记任职两年期满后离开村里时,村民纷纷挽留的动人情景。一位老大姐在看完表演后一边抹眼泪一边说,这个故事太接地气了,就是当下驻村第一书记脱贫帮扶工作的真情实景。我们村的第一书记也是这样关心贫困群众的。“直到演出结束了,她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回忆小品剧情,说看不够,还想再看一遍。”龙倩说,自“送文艺精品下基层”活动开展以来,她目睹了农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是在一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仅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大家对文化、对精神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而这也正是文化下乡、文化扶贫的意义所在。

一方面要把优秀的文化送下去,另一方面,也要让基层有能力搭建起自己的文化阵地。为此,广西戏剧院也非常重视基层文艺人才的培养。龙倩介绍,像《第一书记》这部剧,戏剧院就把演出的任务交给了百色市德保县的壮剧传承中心,手把手地教他们的演员如何把这部戏演好。这样既是一种传承,同时也培养了基层文艺队伍,让他们以后可以更好地为当地百姓服务。“像这样的传帮带,我们在很多县都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小剧种,现在在基层都更加活跃了,老百姓也很喜欢。”

同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龙倩也一直在为少数民族戏曲的传承、发展建言献策。在不久前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召开的“推进中国戏曲传承发展”视频调研会议上,她提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和边境地区,目前共有29个戏曲剧种,其中民族戏曲剧种8个,地方戏剧种有21个。有戏曲剧团1015个。但目前,这些少数民族院团改制后功能扩大,但戏曲传承弱化。很多优秀演出剧目在失传,剧种也濒临消失。少数民族院团人才短缺,高峰难攀。戏曲人才培养招生难、培养难、留下更难。

在龙倩看来,支持少数民族戏曲,不仅是传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文化扶贫的需要。她建议国家增设少数民族戏曲发展专项扶持基金。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戏曲演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少数民族地区排练场和演出场馆建设列入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给予重点支持。出台支持少数民族基层院团建设和戏曲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定向培养戏曲高学历人才。出台国家层面的支持少数民族戏曲院团发展专项财政政策。“当下,我们用文艺为脱贫攻坚鼓劲、助力;未来,文艺更应该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图片由广西戏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