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会场里的歌声——陕西省政协“推进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规划制定”月度协商座谈会特写

发布时间: 2020-10-12 09:09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路强 | 责任编辑: 张正朋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郎在对门哎,唱山歌哎,姐在房中哎,织绫罗喂。”

  ……

  9月28日,陕西省政协围绕“推动我省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规划的制定”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会议正至半酣之时,作为主持人,省政协副主席刘宽忍提议:“既然我们今天说的是地方音乐,就要有些切身的体会。请杜朋朋和彭光琴两位同志给大家清唱两首陕西民歌,大家感受一下。”

  紧接着,省政协委员、陕西省陕北民歌研究会理事杜朋朋站起身走到会议室中间,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一曲《黄河船夫曲》;陕南民歌传承人彭光琴演唱了一曲《郎在对门唱山歌》。激昂高亢的陕北民歌与悠扬细腻的陕南民歌依次响起,赢得了会场热烈的掌声。此次参会,两位歌唱家不仅带来了动听的歌声,还带来了对陕西地方音乐传承和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许多散落民间的曲目资料是十分珍贵的,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杜朋朋建议,趁部分老艺术家健在,有组织地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将他们记忆中的民歌资源保存下来,为地方音乐传承发展保留“基因”。

  “我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陕南民歌、了解陕南民歌,支持陕南民歌发展。”彭光琴呼吁,成立以发掘、传承、保护、创作、推广等为一体的陕南民歌传承与发展中心,深入持久地开展陕南民歌包装、传播与提升工作,将其打造成陕南民歌的“大本营”。

  陕西的地方音乐种类丰富、影响深远。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屡次登上国内外重要舞台;陕北腰鼓、华阴老腔等也在全国范围内彰显了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量融汇地方特色的红色音乐更是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鲜亮的色彩。

  本次座谈会前,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就此问题开展了深入调研。“通过调研和梳理我们了解到,陕西地方音乐历史久远、题材丰富、传播广泛,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公布了六批,国家级民间音乐有40项。”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刘玉明介绍道。

  陕西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到底在哪?

  刘玉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主要缘于缺乏专门规划的指导。

  对此,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邓萌表示认同。她说,“由于缺乏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整体规划,这些年陕西地方音乐在创作、表演、研究以及影响力上,总体处于下滑趋势,错失了许多发展机遇,遭遇困境。”

  “传承是目的,保护是根本,没有保护就谈不到传承,更没有发展的基础。”省政协委员、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表示,“保护传承需要人才,需要一大批热爱并擅长民间艺术事业的人。人才制度应该更灵活一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雷达希望将未曾收集整理和整理不全的乐种作为传承、保护重点,对未录入原收录计划的正式录入;对过去很少有人收集整理的,予以广泛收集保护。

  “传承人培养应从娃娃抓起。”省政协委员、汉中市政协副主席吴巧玲建议,非遗保护传承单位应组织影响力较大的传承人深入中小学校开展陕南民歌教唱活动,从中发现优秀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壮大传承人队伍,改变陕南民歌传承人队伍后继乏人的局面。

  对于委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与会的副省长徐启方回应道,接下来省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统筹谋划好地方音乐传承保护规划和文旅工作“十四五”规划编制,加强对地方音乐传承保护的科学谋划和有效指导。同时,省级相关部门要聚焦传承保护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力争在政策支持上、资金保障上提供支撑。(记者 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