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老演老戏,老戏老演”怪圈——河北省三级政协联合开展推进评剧事业发展专题调研
“接到开这个会的通知,我既激动,又感动。”
9月17日,河北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召开“振兴地方戏曲艺术推进评剧事业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81岁的叶志刚老人受邀参加。从事文艺事业63年,他希望在政协调研推动下,不仅仅是评剧事业,而是整个戏曲事业早日振兴。
直接推动此次专题调研的是河北省政协主席叶冬松。
今年6月,叶冬松赴唐山市调研,了解到这一具有百年历史的剧种,面临活力不足、剧目减少、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等问题,当即提出应推进评剧事业发展,开展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调研。
人才出现断档
评剧起源于河北省唐山市,流传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百余年发展中,评剧曾经辉煌过,留下了《杨三姐告状》《刘巧儿》等脍炙人口的剧目,但现在生存发展难以为继。
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贾吉庆说,“小梅花”是从15岁以下孩子中发掘戏剧苗子的重要活动,但河北梆子“小梅花”已经8年没人报名了,评剧“小梅花”现在已减少到每年三五人报名。
“老演员离开舞台,现在青年演员很少有‘冒尖’人才。”国家一级作曲家、全国戏曲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叶志刚认为,除了演员人才不足,剧目创作人才同样严重缺乏。没有新的优秀剧目,“只能陷入‘老演老戏,老戏老演’的怪圈”,市场会越来越萎缩。
待遇需要提高
人往高处走,其中一高就是待遇。戏曲从业人员收入低,甚至没保障,不仅很难吸引人才,还会造成人才严重流失。
“我们曾对全省院团情况进行过摸底,评剧院团有180多个,比河北梆子院团还多。”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赵惠芬说,看似数量挺多,但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名存实亡,目前主要是唐山、石家庄两地的评剧院团在支撑全省评剧事业。
“院团自给自足靠市场运营发展太难了。”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原院长庞彦强说,不能完全用市场杠杆去撬动戏曲事业发展,政府要在人员基本收入方面扶持保障,同时结合市场机制提高待遇。他建议,在调研中注意对相关政策连续性进行研究,用好政策指挥棒,更好推动戏曲事业发展。
除了院团待遇低,庞彦强认为还需要解决好“高龄”演员问题。许多演员到一定岁数不适宜再登台演出,又没有适当“出口”,只能院团背包袱,时间越长,这方面问题越严重。他提出,可以实行戏曲演员“退役转业”机制,既解决演员后顾之忧,又可减轻院团人员经费负担,进而整体提高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市场应该拓展
要走出“老演老戏,老戏老演”怪圈,在各方面支持下,院团要发挥好主体作用。
“要借助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激活传统戏曲艺术。”省政协常委、省广播电视局局长王离湘说,除了舞台,要在多种网络平台上呈现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关注现实题材,创作更多符合现代审美视角的剧目,“不仅白发人喜爱,黑发人也能接受,吸引黄发人看更好。”
赵惠芬认为,院团应多在剧目上下功夫,创作精品剧目很重要。她建议,在更加关照现实题材的同时,通过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传统戏,让老剧跟上时代步伐。
在贾吉庆看来,举办必要的比赛是促进戏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现在有些比赛受限,不能评奖,不利于戏曲业务互促互进。他建议,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表演比赛,增加社会关注度,发现新人,也促进提升戏曲业务水平。
省政协副主席孙瑞彬表示,将深入了解评剧现状、遇到的问题,力争到10月底形成一份高质量调研报告,为评剧事业乃至整个戏曲事业振兴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