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9月20日讯(记者 宋柏霖)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涵盖川甘青3省7县,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据悉,在丰水期和枯水期,若尔盖湿地对黄河上游水量的补给分别约达上游来水总量的29%和45%,然而,近几十年来,若尔盖泥炭沼泽湿地退化,草原沙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下降。中共若尔盖县委书记、阿坝州若尔盖县河长泽尔登在接受“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对话黄河河长》栏目采访时表示,建议加大沙化治理投入力度,将若尔盖纳入全国防沙治沙工程重点治理区域和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延长沙化治理管护时限,形成防沙治沙长效投入机制。
若尔盖县黄河九曲第一湾
中国网记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请您结合今年以来具体工作进展情况,从“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建设“生态若尔盖”等角度,介绍一下若尔盖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
2020年6月28日泽尔登书记到黑河(岭嘎村段)开展巡河工作并指导汛前工作
泽尔登:近年来,为推进若尔盖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建设“生态若尔盖”,我县从三个角度出发做了相关具体工作。一是下好规划“先手棋”。坚持把管水护水治水摆在突出位置,自觉肩负起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以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为重点,强化统筹规划,编修完成《若尔盖县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若尔盖县黄河流域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方案》《乡村振兴“1+6+N”规划体系》等规划方案,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重点工作、主攻方向与关键环节。
二是打好保护“主动仗”。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聚焦“人与水”的关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大力推行水资源集约节约行动,在黄河、黑河、白龙江等8条重要河流沿线乡镇聘请生态管护员102名,推动常态巡河。聚焦“草与水”的关系,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制度,全力保护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全力维持生态链安全。聚焦“沙与水”的关系,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持续减少对黄河的输沙量。三是出好治理“组合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增林增草、沙化治理、黑土滩治理等重大生态治理项目,草原沙化、湿地萎缩得到有效遏制。深入开展“保护母亲河、携手清四乱”行动,清淤河道223公里,撤除乱搭乱建5处,持续改善水域岸线环境。持续加强黑河、白龙江等31个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10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入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经过长期整改,标本兼治,黄河流域水生态得到持续改善,出境黄河断面水质保持Ⅲ类标准。
中国网记者:河长制是我国流域治理的一种创新措施,不仅有效促进了河流生态及沿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实现政府间合作治理、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流域治理的责任归属。请介绍一下在您任职期间,是如何因地制宜,结合若尔盖县具体情况进行机制创新、履行河长制职责?
泽尔登:自担任阿坝州若尔盖县河长以来,首先是在建章立制方面下功夫。为此,从县级河长到乡镇河(湖)长,逐级压实责任、明确要求,建立经费预算保障制度,每年落实15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优先保障河湖管护项目及人员经费。建立问绩问效制度,定期开展监督考核,常态推动巡河巡湖。聚焦管好沿岸生态环境和护好“水”,统筹推进水域与河岸同防共治,打通河湖治理“最后一公里”,切实维护河湖生命健康。
为创新机制、激发内部活力,针对河湖面积广、跨区域治理难度大等实际问题,强化协同共建,加强与红原、阿坝、松潘等临县合作,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在共享信息、矛盾纠纷调解、河湖污染共同治理、非法行为共同打击等方面,实现紧密合作。创新建立“河长+检察长”联防联控机制,建立黄河流域(含若尔盖湿地)水环境治理与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推动开展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
在工作上聚焦重点问题,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全县8条重要河(湖)开展常态化排查。聚焦山洪隐患点、河道排污口、建筑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漂浮物等问题,整改河道安全隐患71处,发现并制止乱扔乱倒行为295次,清运垃圾118吨,清理非法占用河道4.32公里。开展砂场执法监督,拆除非法砂场建筑20余间、采砂机具5套,依法没收违法违规开采砂石5万余立方米,推平砂石6万余立方米,平整及恢复场地470余亩。
中国网记者:如今正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一周年。您作为阿坝州若尔盖县河长,是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哪些成效和工作亮点?
泽尔登:作为黄河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我县坚持打好水源涵养“攻坚战”、打好生态治理“持久战”、打好生态保护“人民战”,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为此,我县以维护水源涵养能力为重点,投入资金1.8亿元,统筹推进湿地功能恢复系列重大工程;投入资金9000万元,大力实施黄河流域堤防改造等重点项目;对湿地核心区原住民采取现代教育、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一批,生态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产业转型升级从事畜牧业留置一批的“三个三分之一”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多年努力,湿地对黄河涵养能力明显提升,黄河水质明显改善。仅今年上半年,向黄河流域输沙量同比减少就达1600余吨、黄河水源涵养量同比增加就达300万立方米。
对于草原沙化的“顽疾痼瘴”,我们大力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禁牧限牧等生态保护工程,统筹推进“两化三害”、河流湖泊综合治理等生态治理项目,探索形成了“高山柳沙障”防风固沙、“SJ”双聚有机物—生物屏障等治沙模式,自1993年以来,治理各类沙化草原45.49万亩,沙漠化年递增率从2009年监测的10.39%降至2014年的5.32%,沙化危害总体趋势得到遏制。
我们始终把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放在生态保护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宣传动员、生态补偿、就业安置等措施,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突出生态环境群防群治、联防联控。2018年以来,群众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治理、污染防治等生态保护治理就达5.5万余人次。今年上半年,主动参与环境监督,举报环境问题及河湖“四乱”现象的就达30余人次。群众“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意识逐步增强,黄河也因为群众的参与更加美丽。
中国网记者: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审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要采取有效举措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振兴。结合您的具体工作和会议精神,谈谈泽尔登都发展了哪些特色产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泽尔登: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致力于破除传统“低效、低能、高消耗”的农牧产业模式,积极探索构建符合若尔盖发展的生态产业新思路、绿色发展新路子、生态模式新体系。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成功探索“放牧+补饲+圈养”的“三结合顺势养殖”技术,成功推广道地中药材、高原生态水果蔬菜种植等,建成青稞、油菜、马铃薯3个万亩基地,蔬菜、枣李、饲草、道地中药材4个千亩基地,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433家,促进了牧民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向定居半定居转变,从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从粗放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从单一的畜牧业生产向劳务输出、养殖种植、生态旅游业、服务业等多元化生产转变,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农牧产业格局进一步形成。
我们始终把“惠民生”作为生态保护治理与发展特色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生态效益,以产业要素与设施建设为支撑,强化“示范引领”“辐射带动”“转移支付”,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提升群众收入水平。唐克镇现代草牧业园区,通过“两区、一带、双核心”(优质牧草种植示范区和牦牛藏绵羊养殖示范区,新业态融合发展带,唐克镇核心加工基地和县城核心加工基地)发展模式,培育“三结合”示范养殖牧场142个、示范养殖户100余户,其中养殖户尕让交通过“三结合”示范养殖技术,家中86头牛需要的草场由原来的1720亩减为688亩,同时饲养周期缩短了2年,每头多增收约3300元。相比传统养殖,86头牛增收就达28万余元。
我们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成效的坚实基础。近年来,通过引进茂县兴农枣李园实业开发公司,铁布镇大力发展高原水果产业,贫困户纳扎扎西就是其中的受益者,2014年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人均年收入仅为1694元,2017年兴农枣李种植示范基地建成后,纳扎扎西流转土地3亩,每年实现土地流转费1650元,同时在4至10月期间,作为劳务用工在基地剪枝、除草每天还能挣100元,2017年年底,纳扎扎西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7388元,并于2018年顺利脱贫。
中国网记者:结合若尔盖县实际工作情况,黄河治理还面临什么挑战和困难?您有哪些建议?
泽尔登:目前,跨境中小河流虽均已实行属地河长制管理,但上下游、左右岸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管理标准和要求不尽相同,上游河段对下游河段的影响因素不易量化,造成出现问题责任认定不易,影响河道整体管护效果。因此,建议强化河流管护机制建设,加强跨境河流“四乱治理”及相关项目建设的协调、沟通,切实保护黄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共同维上下游群众利益和边界稳定,实现共享发展。
在沙化治理方面,国家防沙治沙工程投入为200元/亩,仅能进行简单治理和封育,且多为“两年建设、三年管护”标准,后期管护时限短、效果差。根据近年来我县治理经验,要真正实现防风固沙,轻度沙化每亩需投入740元以上,中度沙化每亩需投入1550元以上,重度沙化每亩需投入7180元以上,方可满足种植沙障、扦插高山柳、后期管护等综合治理经费。因此,建议加大沙化治理投入力度,将若尔盖纳入全国防沙治沙工程重点治理区域和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延长沙化治理管护时限,形成防沙治沙长效投入机制。
若尔盖县保护区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54%,但在保护区建立过程中,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大批原住民依然居住在保护区内,现湿地国家级保护区原住民就多达4003户19040人,生产生活空间与保护区交织重叠。加之,现有补助标准难以弥补群众因限牧、禁牧产生的损失,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需求与保护区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降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至关重要,建议给予保护区人口有序转移、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提高生态奖补标准,以更大程度弥补禁牧产生的损失,进一步激发农牧民群众积极性,切实提升生态保护质量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