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德: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发布时间: 2020-09-08 08:54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吴昌德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应该清醒地看到,总体上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实践越来越清楚地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完全靠市场自发力量也搞不起、搞不好。举国体制,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法宝。“两弹一星”是传统举国体制的成功案例,而北斗、高铁、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发展应用,则为新型举国体制初步探索了路子。突破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困境,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新在哪里?最主要的是,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兼顾各种类型各个不同利益体的利益诉求。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效配置资源的同时,注意维护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切实加强统一规划。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统一规划至关重要。今明两年,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即将结束,市场需求又不断更新升级,面临科技计划换档期、市场需求更新期,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期,应当抓紧编制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国家资源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健全鼓励和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在重要领域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创新性与稳定性的关系,解决好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问题,避免发生重复投资、资源浪费、骨干军心不稳、争抢人才等现象。

持续抓好重大专项建设。重大专项建设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抓手和成功经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依靠传统举国体制,突破种种封锁和难关,取得“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863计划”和“995工程”等,也都对国家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国防实力的增强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要借鉴和延续“两弹一星”“863计划”和“995工程”等成功做法,持续抓好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重大专项建设。既要有短期急需的攻关项目,又应有长期发展的战略布局;既要在应用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出成果,又要在战略性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基本科学问题上攻难关。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重要任务,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性成果。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加快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要重视发挥龙头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领军作用。大型国企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占据行业发展的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等优势,挑起牵头攻关的大梁理所应当、责无旁贷。应当明确赋予任务,同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促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民营企业富有活力、潜力巨大,在市场机制推动下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意向和需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翘楚、真正的“巨无霸”,技术水平在国内甚至国际领先,并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和环境条件。不少中小微企业也都有各自的核心技术、拳头产品。应当进一步打破门户之见,深化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支持大中小微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破除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的“隔离墙”、“玻璃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特殊优势和重要作用。

持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应发挥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作出更大的贡献。科研资金的筹集投入,需区分类型和项目,采取不同的方式。基础理论和国家重大战略课题研究,应当主要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持续稳定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投入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应用性技术研发,可由企业投入为主,并通过市场筹集社会资金,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引导或投入适量资金支持鼓励。

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彻底摆脱部门利益和门户之见的束缚,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和壁垒,真正做到强强联合,集中优势兵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