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政协结对帮扶贫困村记事

发布时间: 2020-08-18 08:54:57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肖亮升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大石山村变身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政协结对帮扶贫困村记事

集中连片的食用菌基地,旺盛翠绿的阳光玫瑰葡萄,忙碌有序的扶贫车间,驻村第一书记带头吆喝的电商扶贫服务站……

这是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洋造村、佛子村的一组镜头。在南宁市政协的脱贫攻坚结对帮扶下,昔日贫困落后的大石山村,焕发勃勃生机。

全力帮助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2015年精准识别时,洋造村贫困发生率22.2%;2018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摘帽”目标。截至目前,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8%。佛子村精准识别有贫困户370户1429人,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任务,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5%。

2020年底,两村将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举全政协之力,帮助深度贫困村如期实现整村脱贫摘帽。”2019年新年的第一次主席会议上,南宁市政协主席杜伟发出动员令。

南宁市政协充分发挥优势,多方筹措资金,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现状——2016年以来,市政协争取各类资金及物资总额累计3000多万元,用于支持洋造村、佛子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发展。

帮扶干部真扶贫,扶真贫。政协机关34名处级干部与贫困户开展“一帮一联”结对帮扶活动,为贫困户解难题、办实事。

佛子村壮林庄村民石育新的儿子石程明患有重度地中海贫血症,每月都需要输血治疗1至2次,为了治病,债务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在市政协的倡议下,市政协港澳委员和海外嘉宾积极响应,为石程明捐款34万元。2018年1月,石程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目前正在进行后续抗排斥和恢复治疗。

“没有市政协的帮助,就没有我儿子的美好明天。”石育新满怀感激。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2017年,洋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乎为零,在全县131个村中并列倒数第一,是典型的“空壳村”。到任后的全育荣带领村“两委”干部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方案,谋划特色产业发展,确定优质稻、鸡、桑蚕+食用菌作为“3+1”特色产业。在市政协和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建设了桑蚕集约化养殖扶贫示范园项目、食用菌扶贫产业链项目、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洋造村电商扶贫服务站等项目,特色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具规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市政协派驻佛子村第一书记梁基欢十分注重深化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不断夯实基层党建。

佛子村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如何发展适合本村的产业是梁基欢思考得最多的问题。通过和村“两委”讨论、摸索,决定走产业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路线。确定了牛、鸡、桑蚕+黑山羊作为“3+1”特色产业,建设了桑蚕规模化养殖扶贫示范园项目、食用菌扶贫产业项目、“云养猪”生猪养殖基地、不锈钢产品抛光扶贫车间等项目。

梁基欢还带领佛子村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以“精神扶贫”激发脱贫户奔小康内生动力。村里成立了三支文艺队,除了在田间地头演出,还经常去县外演出。2018年,瑶山花艺术团曾赴京参加“盛世夕阳红第五届中国文化艺术交流总汇演”获金奖,成为佛子村的一张靓丽名片。

产业扶贫发挥“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大石山区如何才能发展产业?

经过专家会诊把脉,提出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规模产业招大引强、特色产业集体创收”的发展思路。

洋造村试点建设的50亩阳光玫瑰葡萄基地,带动贫困户通过“租金保底、薪金创收、股金分红”增收,计划与百果园等商超签订收购协议,解决销售问题。

洋造村贫困户蓝小明将自家的几亩土地流转给阳光玫瑰葡萄基地,自己每天到基地务工,不仅有了稳定收入来源,还买了小车。

“市政协鼓励我们发展产业,给我们成立了电商服务站,开通‘洋造土货’小程序,第一书记带头吆喝在网上卖土货,村里农产品不愁销路了。”洋造村村民蒙军鑫满心欢喜地说。

截至今年7月,洋造村电商扶贫销售额突破25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60万元,到年底预计突破100万元,实现了由大石山区“空壳村”向集体经济强村的华丽变身。

佛子村的20亩香菇基地里,香菇长势正好。了解到香菇储存难、烘干难是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后,市政协迅速筹措资金30万元,建起了地头冷库和烘干房。今年新的地头冷库建成并投入使用。

市政协还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外出考察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邀请广西首席食用菌种植技术专家多次到现场指导,传授技术。

“有了冷库,又经过技术培训,现在种出来的都是一等一的好菇,价格卖得更好……这都是市政协用心为民的结果。”佛子村村民蓝卫敏说。

一条条产业扶贫的金光大道,在大石山区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