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杭州篇
2020年4月14日,《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在杭州召开。加强大运河浙江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图为《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新闻发布会现场
依据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浙江编制完成了《规划》,成为指导浙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纲领性文件。
那么,为什么浙江省会发布这样的《规划》,让我们先从古运河畔的杭州聊起来吧!
杭州——“良渚文化”发祥地
图为《古运回望图》杭州段采风资料图
杭州居钱塘江下游北岸,是京杭大运河南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秀美的湖山,幽深的林泉,旖旎的风光,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历史,先进的文化,更为举世景仰,让历代憧憬。
图为《古运回望图》杭州段采风资料图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于海边山下设钱唐县。名中“钱”字释为“臿”,即后来之锹,是古代一种掘土开渠筑堤的田器(工具);“唐”字释作“堤",《国语·周语》有“陂唐污痺,以钟其美”句,我国古代文字学家、考据学家段玉裁说“陂塘字古皆作唐,取虚而多受之意”。以钱唐为县名称是取用铁锹掘土围海筑堤之义而名,既阻海水冲积又能围海造田。可见,秦时这里的前人已经利用江河泥沙围海造田了,钱塘江以此而名。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图为《古运回望图》杭州段采风资料图
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县治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图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资料图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湖文化景观”在上千年的持续演变过程中,由于政治、历史、区位的原因,更因其特有的景观吸引力和文化魅力,融汇和吸附了大量的中国儒释道主流文化的各类史迹,在现存上百处文化史迹中,它们分布于湖畔与群山中,承载了特别深厚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与传统,成为西湖景观作为“文化名湖”的支撑要素。
图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资料图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运河居民——传统文化的深刻记忆
图为杭州半山一带“半山立夏习俗”资料图
杭州不仅有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更有无形的文化记忆。蕴藏在物化形式背后的技艺、艺术、语言,独特的生活形态、思维方式,都渗入运河居民的生活脉络,凝成文化传统。
像杭州半山一带,一直延续吃乌米饭、吃槐豆等立夏习俗,近年还恢复举办“立夏节”。2016年,“半山立夏习俗”作为“二十四节气”代表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5”战略定位保护传承利用
图为新时代杭州运河资料图
刚刚出炉的《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出“1+5”战略定位。据新闻发言人介绍,这个战略定位是结合大运河沿线各地文化特征和发展实际,其中“1”为总体定位,即将大运河浙江段打造成为国际影响最广泛、遗产保护最有效、功能价值最突出、生态环境最优越的中国大运河华彩段。
图为新时代杭州运河资料图
“5”为着力打造的五条带,一是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由区域性保护向全面性保护发展,打造树立国际标杆的文化遗产展示带;二是推进大运河沿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文明示范带;三是贯通全省运河及沿线的历史文化长廊和休闲游憩长廊,打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旅游精品带;四是畅通大运河航运通道,加快推进运河航运转型升级,打造重现通江达海的千年古道水运带;五是立足浙江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大运河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作用,打造承接国家战略的沿河开放利用带。
图为新时代杭州运河资料图
八大工程42项重点任务,即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工程、运河名城名镇提升工程、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工程、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运河水利能力提升工程、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工程、运河绿色航运提升工程、运河国际文化交流工程。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厅长级张金强表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发展改革处处长王均寅介绍,接下来将继续深入开展运河文化研究,同时策划打造运河文化精品。并将运河文化精品创作纳入浙江全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打造一批介绍运河文化的图书、影视剧目和品牌活动。此外,还要强化运河沿线文化产业支撑,提升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园和文化创意街区的发展层次,特别是要着力推进运河沿线文旅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杭州篇
可见,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正是要在深入提炼文化遗产核心价值,将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不断融入当下生活,才能获得更鲜活的生命力、更蓬勃的生长力,来续写我们的运河杭州故事。
总策划谷建华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联合出品
附:
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