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发布时间: 2020-08-07 11:26:53 | 来源: 中国江苏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奔腾千年的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的文物遗存,凝练着璀璨的运河文化,是弘扬中华文明的金名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近年来,淮安市积极探索后申遗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新模式,在保护上立规矩、在传承上做文章、在利用上守底线,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上交出一份不负历史、不负当下、不负未来的文化保护答卷。

立法先行,划定严守保护工作红线。淮安市围绕“站位要高、思路要宽、内容要全、举措要实、针对要强”目标,快速推进《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编制工作,并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全国运河沿线城市第四部、江苏省第一部专门就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保护对象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外,还包括了近代以来新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运河水工设施,以及与运河有关的可移动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保护为主,传承留住城市发展记忆。淮安市专门组建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协调推进后申遗时代运河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组织系统内相关单位梳理盘清淮安境内大运河文化资源家底,建立运河文化遗产数据库。重视技防,实施大运河监测平台提升工程,实现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全覆盖,确保对重点不可移动文物与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等实施数字化监控。强调人防,聘请并培训文物安全巡查员、宣传员94名,开展包括大运河在内全市文物点的巡查工作。板闸遗址是大运河成功申遗后新发现的一处重要运河文化遗产,2014年在项目工地上被发掘,淮安市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坚决叫停,抢救性保护了该遗址。通过积极申报,该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传展示,生动诠释运河文化特质。我市连续两年成功举办“运河传情匠心筑梦”——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活动汇集8省(直辖市)超300项非遗项目、30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业者展示交流,吸引八方游客观展,彰显了淮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挖掘整理大运河史料,编写《淮安里运河(故事篇)》《淮安里运河(名胜篇)》《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论坛文集》等一批书籍,为运河文化研究提供鲜活的史料素材。集中实施清江大闸历史文化片区清江浦记忆馆、皇家敕建名人馆等布展工程,丰富提升运河展馆文化内涵。通过编制清口水利枢纽、洪泽湖大堤3D动漫,实施惠济祠沙盘复原、遗产点标志说明牌等系列解读工程,再现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原址原貌,挖掘重塑历史古城风采。立足“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定位,制定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计划,分步骤推进、划重点补助、项目化实施。及时制定清晏园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洪泽湖大堤西顺河镇段河堤展示建设工程等8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项目计划书,上报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申请立项。配合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前谋划、启动中国水工科技馆文物征集工作。积极推动大运河典籍研究交流馆建设,挖掘运河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