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协聚焦噪声防控还静于民

发布时间: 2020-08-06 09:23:16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林仪 揭春雁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建筑施工噪声居环境污染投诉“榜首”广州市政协聚焦噪声防控还静于民

近两年,广州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投诉大幅上升,现已占据全市环境污染投诉的“榜首”。7月26日,广州市政协第五期“有事好商量”围绕“加强对建筑工地噪声有效防控”展开协商,共同打一场建筑工地噪声污染防治战,还静于民。

实地调研:2019年全市建筑施工噪声投诉约6.8万宗

据统计,2019年广州市共接到与噪声有关的投诉约6.8万宗,其中建筑施工噪声为2万宗,高居各类噪声投诉数量的第一位。市民对于安静生活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声环境质量改善的程度还未能达标。

市政协委员调研时发现,《广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已于2019年1月废止,在此之后关于噪声污染的防治,在法律层面出现空白。由于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执法依据,导致工地施工过程中噪声污染的防治管理,出现责任主体不明,执法效率低下的情况。

而且噪声污染具有随机性、即时性、偶发性等特点,事后取证就像打“游击”,工作难度大,这是治理噪声污染面临的首要难题。取证只是第一步,因为一旦发现工地的噪声污染超标,又涉及该如何处罚的问题。对于夜间施工造成的噪声污染,惩罚标准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虽然采用“铝膜+爬架+装配式构件”新技术组合建造施工,使用低噪螺母工具、低噪振动棒等新型机械设备等举措,能够在源头上有效降低噪声。但委员们发现,这种“装配式建筑”比普通的施工成本平均要高出10%到20%。“贵”又成了防治噪声污染“卡脖子”的一环。

委员支招:完善法规从源头减少建筑噪声污染

城市何安宁?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市政协委员们为还静于民开出“治病良方”。

谭国戬委员透露,广州市目前正在制定《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他建议,条例在制定过程中根据广州市城市发展管理的需要,参考先进经验,针对广州在城市管理过程的噪声污染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进一步强化广州在城市施工现场、施工环境的噪声污染的防控力度。

针对噪声取证难的问题,冼聪颖常委建议,用科学手段助力噪音防治。对噪音防控有要求的项目,尽快安装信息化的噪音实时监控系统,把噪音数据实时传递到各管理方,实现常态与动态管理的有机结合。

噪声污染超标了以后,惩罚机制要怎么运作?冼聪颖表示,对严重违法并警告无效的工地,由执法部门向住建部门报告做出不良记录,纳入企业的诚信管理。“这个是企业最关注的事情,我觉得是有效的。”

市政协常委曹志伟建议建立控制夜间施工的时间总量和优化调配的机制,对于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实行严格的施工许可总量控制。对于夜间施工,既要加强对泥头车的管理,同时也要鼓励施工单位对泥头车进行升级换代,推广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电动泥头车。

从源头上降低噪声是治本之策。因此,冼聪颖强调,一方面项目业主单位要合理安排工期,并加大对建筑噪声防控技术费的投入。另一方面,施工企业要强化文明施工意识,加强作业队伍管理。曹志伟则建议,设立低噪音设备的补助资金,加快装配式建筑的普及和应用。同时,对于采用新技术的投资单位给予税收,还有地价优惠以及奖励。

部门“亮剑”:严格监管加强源头防控和过程监控

委员有所呼,政府必有应。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对政协议题高度重视,前期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研,并来到节目现场,一一回应民众期盼。

“目前。立法工作正在加紧推进中,我们也请政协委员和广大市民积极支持立法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夏育民围绕立法的主要内容,从总结先进城市经验做法、衔接上位法规定、提高违法成本等方面进行回应。

对于提高噪声污染违法成本的建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王保森表示,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建设工地噪音污染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联网。要求全市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地或者是施工工期大于六个月的施工工地,必须安装噪音监测设备。

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李锋透露,目前正在会同住建部门制定新能源泥头车的工作方案,并且在黄埔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将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加快完善相关的管理规范,特别是在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的情况下,稳妥有序推进新旧泥头车的更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