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贫困人口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河北省政协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落实专项民主监督座谈会小记
“还有10所配建学校未完工,目前已进入装修阶段,在确保环保安全的情况下,有信心在9月份开学时投入使用。”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韩俊兰牢记“时间表”,对易地扶贫搬迁配建工程进度紧盯不放。这是7月29日她在省政协组织召开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落实专项民主监督座谈会上,就委员关心的问题作出的回应。
截至2019年11月底,列入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的30.2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实现搬迁安置,提前一年完成安置任务。易地搬迁是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举措,但能否“稳得住,有就业,实现逐步能致富”,后续工作落实更为关键。在2018年、2019年先后就易地扶贫搬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开展专项民主监督的基础上,今年,河北省政协将此列为年度重点民主监督议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联合有关民主党派、部分市县政协,进行深入调研。
随着易地搬迁社区建设,全省配建的632个扶贫产业园区(项目)已全部建成,成为吸纳就业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支撑。农工党河北省委会秘书长姜青辉说,应充分考虑园区后续产业发展方向,科学编制规划,推动建设一批有带动能力的特色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资源附加值,重视挖掘民间传统工艺,打造地区特色品牌。省政协委员魏宣利表示,要引导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完善产业链条,增强扶贫产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可以有效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在政府设置公益岗位、企业吸纳就业的同时,省政协委员孙世友建议,鼓励有技能的搬迁群众自主择业创业,通过减免税费、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搬迁户发展个体经营。“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对接机制。”省政协常委张朝军提出,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劳务输出促就业脱贫的组织化程度,促进转移就业。
“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需要转变。”省政协常委梁立敏说,除了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加快适应社区生活外,在安置区管理方面需要加强组织建设。现在全省330个集中安置区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管理全覆盖,但梁立敏建议,还需尽快出台集中安置区社区管理具体指导意见,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实现方便群众、管理顺畅的社区一体化管理,为搬迁居民“留得住,过得好”提供组织保障。
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后土地流转效益是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省政协常委王建民提出,将耕地整体承包给有实力的耕种企业,实施农业企业化、规模化种植。除了提高土地流转效益,针对“住新不腾旧”的住房“两头占”现象,委员们认为,要做好搬迁群众思想宣传工作,细化方案,让群众吃上“定心丸”,加快旧房拆除进度,并及时复垦,有力有效推进土地指标交易流转。
省发改委、扶贫办、教育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住建厅、卫健委等有关部门介绍相关工作情况,现场与委员务实、坦诚交流。
“聚焦问题短板抓好落实,聚焦目标任务抓好后续工作。”省政府常务副秘书长王素文感谢政协民主监督,并当场表示,要列明问题、措施、任务三个清单,挂账督办,对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吸收采纳,充分体现到有关政策中。
“进一步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不断破题,不断研究。”省政协副主席曹素华说,易地扶贫搬迁三分在建设和搬迁、七分在后续扶持和服务,推动有关后续工作落实落地,政协组织将发挥优势持续关注,助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同时引领带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落实中来,汇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