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疫情防控短板在哪儿?如何补齐?听委员们这样说|建言中国065

发布时间: 2020-07-30 09:2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江虹霖 | 责任编辑: 江虹霖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任何国家的疫情防控机制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近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协商议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提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科学救治能力,筑牢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制度防线。

座谈会上,委员们与特邀代表围绕重大疫情防控的预警机制、救治体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等建言咨政。其中,很多委员都曾奔赴前线援鄂抗疫,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分析疫情防控存在的具体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对此,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平台通过《建言中国》栏目特别选编分享与会委员的观点。

中国人第一大系统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学科亟待积极建设

“历史上,给人类带来颠覆性危害的瘟疫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中国人的第一大系统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中国人死亡的前5位原因中,呼吸疾病占3个(慢阻肺、肺癌、肺炎)。”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指出了呼吸道疾病的危害和呼吸学科担负的使命。王辰认为,呼吸学科作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专业力量,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充分的政策支持,其学科体系与能力尚不能满足重大疾病防治的要求。

“考虑到呼吸道传染病肆虐全球并有可能造成“二波”反弹、持续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我们更应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王辰建议,加大对长期以来缺乏积极建设的呼吸学科的支持与投入、提升其体系与能力建设水平。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置呼吸学科规范化建设专项,扎实提升包括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在内的重大呼吸疾病防治的短板弱项,为保护人民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传染病医院普遍存在中医药科室力量薄弱问题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全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根据援鄂战“疫”经历及调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发现,我国大多数中医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学科布局、人才储备不能满足传染病防控需要,传染病医院普遍存在中医药科室力量薄弱问题。

黄璐琦建议,一是建设一批区域内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传染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肺病学、中医重症医学等重点学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及团队;二是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急诊科等科室建设,建设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和符合生物安全二级以上标准的临床检验实验室;三是加强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的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四是推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中医药部门,配备中医药人员,搭建中医药疾病预防控制平台。


疫情后要避免相关科研中断 建议建资金支持“白名单”制度

“7月20日,《柳叶刀》报道了我们团队新冠疫苗二期临床试验结果,99.5%的受试者疫苗组产生了特异性抗体,89%的受试者产生了细胞免疫。”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在推进新冠疫苗研究的同时,结合此次防疫期间的应急科研攻关工作提出建议。

第一,建立资金支持“白名单”制度。陈薇建议在系统梳理“投入—产出”的基础上,建立资金支持“白名单”制度。对于“白名单”上的项目,国家长期持续投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储备等方面给予稳定支持,避免出现疫情来时一哄而上,疫情过后由于缺乏长效支持机制导致研究中断、人才流失的局面。

第二,建立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与产业创新中心。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整合军队和地方优势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把科学家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的科学管理融为一体,实现生物安全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建设平战一体生物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科技支撑,为生物安全法的立法积累相关经验。


常态化疫情防控 需“平战结合”做好应急准备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提出,我国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部分地区出现输入性和本地病例,持续考验各地的防控救治能力。建议坚持“平战结合”原则,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蔡秀军建议健全应急指挥机制,县级及以上政府要成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库;完善医疗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以战区为区域布局应急物资储备,引导相关企业在交通便捷地点布置厂房;建设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确保平时在线监控、战时高效调配创新“平战结合”病房建设,在新建住院大楼时,指导医疗单位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实现医疗建筑高效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则提出,要未雨绸缪,在全国布局建设10个左右区域性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以有效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人口密度大、对外联系度高的城市最易成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汇聚点和扩散点,而当前没有任何一个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城市,能够在以飞机、高铁为交通工具的人员高流动性条件下,为突发疫情储备足够的空间、物资和专业人员。”朱同玉所建议的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具备三大基础职能:一是区域范围内病例的应急救治;二是快速确认、鉴定病原体;三是开展研发创新,以及诊断、治疗新技术的应用。每个中心具备3000-5000床的收治能力。日常开放1000-2000张,用于临床诊疗和慢性病收治。战时应急床位2000-3000张,战时床位平时作为战略物资储备和方舱车库等功能使用,遇有突发疫情则迅速转化成病床。

推荐阅读:

张文宏:新冠肺炎是"披着羊皮的狼" 传染科作为第一道防线亟需补强|建言中国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