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的“福尔摩斯”——记北京丰台区疾控中心现场流调组组长杨霄星

发布时间: 2020-07-24 14:2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孔瑶竹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中国网讯  7月15日下午,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52场新闻发布会,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市丰台区疾控中心现场流调组组长杨霄星通报北京最新疫情,发布防控有关信息,回答社会和市民关切的问题。

杨霄星作为丰台区疾控中心现场流调组组长介绍了新发地市场流行病学调查有关情况。

6月11日10时许,丰台区疾控中心接到西城区疾控中心协查通知,西城区发现1例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者,该患者发病前14日内曾有在丰台区活动史。

在全市56天无本地确诊病例的时候接到流调任务,病例感染来源在哪里?风险场所在哪里?还有多少潜在的病例未在掌控之中?疫情就像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此时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火星”。

丰台区疾控中心立即启动新冠肺炎防控预案。经过认真研究西城区横转的信息,初步确认该患者曾于5月31日和6月3日在丰台区新发地批发市场等5个地点活动过。11时,中心迅速派出15名流调队员,分五组奔赴五个地点,同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只用了16个小时

新发地批发市场摊位众多,交易量大,人员复杂,是最难排查的地点。流调队员奔走查访,根据患者提供的相关凭证,精准还原患者当天的活动轨迹,追溯患者在每个可疑暴露场所的精确活动时间,排查患者曾接触的所有人员,最终确定了患者在新发地市场综合交易大厅采购接触的4家摊位。十余小时水米未进,队员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现场调查、采样和对62名密切接触者的确定与管理。

当晚,丰台区疾控中心又接到报告:辖区内一医疗机构内一名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区疾控中心立即开展标本实验室复核,并派出另一支流调队伍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置。经过细致调查,发现该患者6月5日也曾到访过新发地批发市场综合交易大厅,两名患者活动轨迹存在交叉。据此,疾控人员初步判断新发地批发市场为疫情的重要风险场所。

6月12日凌晨2时许,区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报告,新发地批发市场综合交易大厅环境样本中发现阳性,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患者新冠病毒核酸复核检测也为阳性。检测结果验证了预判,感染区域有了清晰的指向。

从接到西城区协查通知到对感染区域做出判断,丰台疾控中心只用了不足16个小时便锁定了感染区域,行动快、指向明、目标准、管控严,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久经“沙场”,勇担重任

杨霄星是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丰台医药卫生支社社员、丰台区疾控中心传染病与地方病科科长、北京市疾控系统应急队队员。杨霄星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已经九年了,参与了多起传染病聚集疫情、暴发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诺如聚集疫情、集中发热疫情、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手足口病聚集疫情、霍乱疫情、2014年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2015年埃博拉病毒病防控、寨卡病毒病防控、 H7N9禽流感疫情、2019年鼠疫防控,都有杨霄星忙碌调查的身影。

在一次次疫情处置过程中完善技能,磨练心志,带领队伍不断学习研讨,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实战演练,成长为丰台区卫生应急队伍的核心力量。

“就像是侦破案件”

“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也是疫情应对中一项基本的工作,它为描绘清晰的病毒传播链、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以及划定消毒范围提供了依据,直白地说,流调就是要搞明白:在过去每一个重要时间里,你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和发生的那些事儿。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流调工作与警察侦破案件一样,越快地排查锁定相关人员,就越有利于案件侦破或减少‘案件’的再发,越有利于疫情控制。”杨霄星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依法依规开展的。疾控人员是抗击疫情的一线部队除了采样、检测、消毒人员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专业就是负责现场调查和疫情分析的医学专业人员,他们到现场开展调查,与患者面对面再进行交流,去询问患者在发病前后的一些暴露情况、接触情况以及他的活动轨迹等情况,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这样可以描绘一个清晰的传播链。

高水平的流调是切实遏制疫情传播的关键环节。一份记录着患者活动轨迹、密接人员等信息的流调报告是这样生成的:

6月25日下午1时许,杨霄星接到第三方检测机构电话——一名不到4岁的儿童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已被送至定点医院隔离。杨霄星是北京市丰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调组组长,接到报告,立即与李若曦和李洪兴组成此次流调小组。

“现场流调组目前由26个小组共74人组成。每次流调任务,都要以3人为一个流调小组出动。其中,2人为现场流调组,相互配合,负责与患者及密接人员沟通询问,另一人承担后勤保障,负责现场流调同伴的防护用品准备及后续消杀。只有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才能在高效完成流调任务的同时,保证我们自身的安全。”杨霄星介绍。

下午3时,李若曦和李洪兴与医院隔离病区负责人简单交流后,穿上二级防护设备准备进入隔离区。闷热的天气让流调队员们还没开始正式调查就已经满头大汗。

比温度更令人煎熬的是风险。“流调中要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及病毒所在区域接触,具有一定危险,流调员需要承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49分钟问了50多个问题”

询问会具体到乘坐交通工具的方式,甚至和他人接触时佩戴口罩的型号。对于记忆不太清晰的时间段,流调员还会引导病例家属查看聊天软件记录、移动支付记录等唤起回忆。

“14天毕竟是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我们需要尽可能细致地询问各种细节,才能精确了解、还原患者的活动轨迹。”除了询问患者的活动轨迹,流调员还会借助专班配合部门的数据加以佐证,确保流调信息无误。“49分钟站着问了50多个问题。”李若曦说。

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李若曦和李洪兴初步判断:小患者的感染原因是曾和之前确诊的亲戚同桌吃过饭。

有时被询问者情绪极为紧张,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遗漏关键信息或者记忆错误。这时候,流调队员还要积极安慰,让对方尽快稳定情绪配合工作。

“有的患者活动轨迹比较单一,这样相对容易确定其活动轨迹。但有些患者由于自身职业等因素,活动范围大、接触人员多,这也增加了流调员的工作难度。有时一个病例的活动轨迹,要花好几天才能调查清楚。”杨霄星说。

流调员还会对患者活动过的地点,如餐馆、商店等重点场所进行环境流调,通过调取监控录像等方式,进一步缩小流调范围。

昼夜兼程,随时打响战斗

流调的要诀是“三准”——首发病例要找准、发病过程要问准、核酸检测要采准。

首发病例是群体中第一个出现症状的病例,及时准确地找到首发病例,并以其为中心判定密接,可有效控制风险人群、较快控制疫情。同时,流调时仔细询问患者发病过程,明确最早发病时间,可有效避免因发病时间误判而导致密切接触者遗漏的情况。而核酸检测采得准才能获得病例和风险人群的真实感染情况,完善流调证据链条,提高溯源调查成功率。

下午5时,李若曦和李洪兴完成询问,在隔离区外等候的杨霄星作为后勤保障人员为他们全身消杀。2个小时的流调下来,流调员的衣服早已湿透,脸上口罩和眼罩的勒痕清晰可见。但3人马不停蹄返回中心,小组与中心同事便立即开始撰写流调报告以尽快上传。在接近凌晨1点时,近1万字的报告终于完成并成功上传。

“核酸采样工作一般安排在白天,生成核酸检测结果又需要五六个小时,所以大部分核酸检测阳性结果都会在晚上报告。但无论多晚,只要接到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报告,我们就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开始流调——这样才能尽早发现密接人员,避免病毒进一步扩散。”杨霄星说。

“这个工作就是这样,不分昼夜、风雨无阻,虽然辛苦一点,但这是我们的使命。”——新的病例随时可能出现,流调的战斗随时打响。

配合流调工作,向流调人员提供真实详细的信息,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让密切接触者尽快得到排查,让患者尽快得到救治,是防止更多人感染的一个关键措施。

“有些患者隐瞒行程病情,不仅不利于自身治疗,而且对疫情防护工作就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杨霄星表示,积极配合流调工作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应当履行的法律责任,“我们一定会保护被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信息,公民可安心地予以配合。”

据了解,北京市、区两级疾控中心组建了500余人的流调队伍,分别在北京市疾控中心以及16个区的区级疾控中心24小时值守待命,接到疫情报告后可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默默风险,为疫情防控保驾护航。(作者:孔瑶竹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