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专题协商会综述

发布时间: 2020-07-23 17:06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孙金诚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打造开放型协同创新高地——全国政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专题协商会综述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一年多来,在党中央关怀支持下,内地与港澳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共襄盛举,迈开了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坚实步伐。

7月22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专题协商会。会上,委员们普遍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大湾区创新合作面临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需要在建设中加以改进。为此,委员们围绕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优化合作格局

构建科技创新闭环合作圈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香港和澳门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应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竞争、资源配置不合理、协同创新发展意识不强等问题。

“‘9+2’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较为突出,科技创新在资源、项目、投资等方面合作不够紧密。”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朱小丹在发言中直指问题。这是港澳台侨委员会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之一。

“建议进一步优化‘一走廊、一中心、三枢纽、多平台’大湾区创新合作空间布局。”朱小丹表示,要促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向珠江东西两岸各市延伸,形成“9+2”科技创新闭环合作圈。

“港澳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全国政协委员曹健林表示,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缺乏在国家大战略和大湾区长远发展目标之下的统筹规划。他建议,三地科技主管部门共同组建专门的合作班子,共同推进大科学工程、高新技术研发机构、专业化产业园区、成果转化基地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共同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共同培育发展环境。

在全国政协常委蔡冠深看来,落马洲河套地区是深化粤港合作、探索便利港人北上创新创业政策的最佳平台。他认为,可以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为基础,探索设立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国家级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特别合作区,由中央综合授权,在区内闭环开展“一揽子”政策试点。

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全产业链科创产业集群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大湾区的创新资源和成果也加速向其集聚。这种集聚能力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能力。

全国政协常委闫小培认为,在大湾区,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打造集“研发-转化-制造-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科创产业集群。她建议,一方面发挥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所长,补齐基础研究短板,提升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创新的水平。另一方面,发挥珠三角其他城市制造业体系完善、用地条件较充裕的优势,依托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在大湾区内部形成高度链接的成果转化体系。

近年来,大湾区加快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有望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成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区。

“香港要重塑产业优势,在核心技术上先行一步,引领全国发展。”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林克伦表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推进、合作理念的创新,使港澳与广州、深圳等城市逐渐形成功能互补、资源整合的发展格局。“香港国际化的经济人才以及开放的科研环境都是可以利用的重要优势,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部件研发提供支持。深港应利用合作优势,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建设中国制造核心功能构建的产业体系,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整合三地资金资源支持大湾区青年“双创”活动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不断优化升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深度交流融合也越发凸显。

“港澳青年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全国政协委员吴志良表示,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引导支持他们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于推动“一国两制”薪火相传、行稳致远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吴志良建议,整合粤港澳三地资金资源,在大湾区内地共同打造一个国际一流的科普中心,并将其打造成加强港澳青少年国情和爱国教育、增进港澳青少年国家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港澳青少年与内地加强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重要载体。

“广东省也要把吸引港澳青年来大湾区创业就业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吴志良还建议,进一步降低人才政策门槛,扩大政策受益范围,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管理办法并适时组织开展招聘活动。同时,设立面向港澳青年的创业就业综合服务平台,优化并扩大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帮助港澳青年“一站式”解决随迁家属就业、就学、就医、社保难题,“让港澳青年看得见、听得懂、有获得感,帮助更多有志港澳青年到粤港澳大湾区创梦、筑梦、圆梦。”

朱小丹则建议,推出专项资助计划,扶持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探索制定港澳大学毕业生入粤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完善港澳青年“双创”服务体系。在湾区内地建立一批港澳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湾区内地事业单位招聘港澳籍大学毕业生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