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2020“云”中相“会”系列网络学术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 2020-07-22 08:5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李晶

为进一步推动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沟通交流,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结合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态势,于近期举办了三场不同主题的“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2020‘云’中相‘会’系列网络学术论坛”,旨在通过互联网平台深入探讨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后疫情时代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以及客家音乐的传承等相关问题。

艺术学“升门”十年:未来的展望

艺术学作为我国高校学科体系中的第13个也是最新的门类学科,于2011年由原来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升格为门类学科,真正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不仅为艺术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更大的学术空间与更高的学科平台,也补充、完善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体系。

今年恰逢艺术学“升门”第十个年头,论坛以“艺术学‘升门’十年:未来的展望”为主题,由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李心峰担任学术主持,邀请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仲呈祥、王一川两位召集人,周宪、王廷信、夏燕靖、尹吉男等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论坛嘉宾,对“升门”十年来艺术学尤其是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建构发展历程进行学术回顾与总结,畅谈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

专家们一致认为,十年来,艺术学理论学科各学位授权点扎实开展艺术学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专家指出,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标志着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文化自信、艺术自信真正认识到了艺术学在整个民族的学科建设、学术建设、思想建设、人才培养当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我们现在要尽快取得共识,增强艺术学自身在造就具有高远境界的、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筑就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成人之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后疫情时代的

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文化和旅游行业遭受重创,且将导致文旅行业治理模式和发展态势发生深刻变革。在我国复工复产呈现有序推进、积极向好的态势下,如何以应对疫情冲击为契机,凝聚文旅发展新合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以“后疫情时代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为主题的论坛,共同探讨了如何精准推动疫情后文化和旅游产业复苏与创新。

论坛由教育部艺术学理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担任学术主持,邀请了国内知名学者花建、范周、向勇、祁述裕、李向民、傅才武等教授,专家们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创新迫切需要进一步松绑,并建立文化应急管理体系,通过打造城市文旅的高价值空间促进文旅产业的复苏与创新性发展。

论坛还邀请了文化产业方面专家梅洪、胡梅林两位先生,从业界对疫情之下文旅产业如何应对危机、抓住机遇,如何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变与不变:

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支系。作为客家人的代表性音乐,如何使客家音乐适应新时代要求,继续发展、传承下去?在“变与不变: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论坛上,各位专家对此展开了研讨。

论坛由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建新担任学术主持,邀请了7位国内客家艺术研究学者和客家音乐制作人(乐队),他们分别从“形态·技术·精神:客家音乐创作的三个维度”“客家舞台剧目的现状与展望”“客家音乐的表演创新”“赣南采茶戏的变迁与多元传承”“‘非遗’语境下客家音乐的流变”“客家山歌演唱空间和传播媒介的变迁”“客语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传播”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和分享,深入探讨客家音乐的源与流、变与不变,揭示新时代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与会专家认为,在客家音乐传承与保护的道路上,客家人始终坚守着,让这种原生态艺术历久弥新。加强客家音乐的学术研究,对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客家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2020“云”中相“会”,是一个系列专题性网络学术论坛,由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多年来,深圳大学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优势,形成鲜明特色和创新风格,其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经过不断摸索、努力实践,成为整个华南地区艺术理论和艺术创新的学术高地和人才培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