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香港同胞吃上“放心肉” 吴换炎建议变“运活畜”为“运鲜肉”| 建言中国029

发布时间: 2020-05-26 12:4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江虹霖

【编者按】多年来,内地活畜供港为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前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对现行的活猪供港模式提出了挑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新二金达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换炎提案认为,目前活畜供港模式不仅对国内养殖、运输、中转、出入境、屠宰、上市等全流程疫情疫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也对香港市场猪肉食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可追溯性带来巨大风险。加快推动“运活畜”为“运鲜肉”是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和区域管控格局的关键一招,也是先行先试、建设美丽湾区走在前列的重要举措。吴换炎建议,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形势,积极探索、稳妥有序地推动“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供港”的模式,变“运活畜”为“运鲜肉”,确保供港食品安全。

《建言中国》栏目是中国网政协频道、中国网议库平台原创栏目,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新二金达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换炎

提案原文:

关于以冷鲜肉替代活畜确保供港食品安全的建议

内地活畜供港、保障香港市场供应,是一项始于1962年的重大政治任务。多年来,内地供港活畜“三趟快车”为香港的繁荣稳定、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当前日益严峻的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下,全国范围内生猪存栏量下降,活猪跨省运输全面限制,对现行的活猪供港模式提出了挑战。特别是,2019年5月10日和5月31日,香港地区发现两起非洲猪瘟病例,导致香港境内数千头活猪全部扑杀,内地供港活畜中断长达一周,给香港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和不便,引起了香港各界高度关注,并对现有活畜供港模式进行检视和反思。

内地基于对香港同胞的饮食习惯、口感需求以及满足市场供应的照顾,目前仍在坚持以活畜形式供港。但这种模式不仅对国内养殖、运输、中转、出入境、屠宰、上市等全流程疫情疫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也对香港市场猪肉食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可追溯性带来巨大风险。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风险,更加安全、稳定、高效地保障香港市场供应,我们建议: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形势,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改变现行的活畜大规模、长距离调运模式,积极探索、稳妥有序地推动“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供港”的模式,变“运活畜”为“运鲜肉”,形成更为安全、稳定、高效的产销关系。具体建议如下:

一、国内外冷链发展趋势,要求加快变“运活畜”为“运鲜肉”

欧美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冷藏运输管理始于19 世纪上半叶,距今已有 150 多年的历史,其冷藏率和管理水平都远超我国。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达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发达国家零售环节几乎100%为冷鲜肉。

我国冷链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后发展迅速。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2017年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2%、34%和41%,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35%、57%和69%。为了加快我国农产品冷链发展,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委出台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实现冷链服务全程可视、可追溯,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奖补、贴息等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冷链物流配送,变“运活畜”为“运鲜肉”。而早在2017年9月,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共同制定了《内地供港冰鲜禽肉的检验检疫要求》《内地供港冷冻禽肉的检验检疫要求》《内地供港冰鲜猪肉的检验检疫要求》三份文件,其中对内地供港冰鲜猪肉的供宰活猪来源、屠宰加工企业的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包装标识、运输要求、卫生证书等方面进行了细致、严格的规定。

事实上,内地供港冰鲜禽肉、猪肉、牛肉,早就得以实施。2002年12月,首次实现内地冰鲜禽肉供港;2006年8月,首次实现内地冰鲜猪肉供港;2010年12月,首次实现内地冰鲜牛肉供港。应该说,内地冰鲜肉类供港是内地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针对香港屠宰环境、动物疫情形势和香港消费习惯,为保证食品安全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不仅结束了香港以前只从国外进口冰鲜禽肉、猪肉、牛肉的历史,也逐步得到了香港市民的认可。特别是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持续蔓延,活畜供应锐减肉价飙升,物美价廉的冷鲜肉成为香港市民首选,接受程度日益提高。


二、当前非洲猪瘟疫情的严峻形势,要求加快变“运活畜”为“运鲜肉”

非洲猪瘟是全球公认的养猪业“头号杀手”,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100%,而且目前全世界没有有效的疫苗,一旦潜在疫情扩散蔓延,将对生猪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生猪出栏量世界第一,猪肉产量约占全球的一半。2018年8月3日,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至2019年12月25日,我国共发生161起非洲猪瘟疫情,涉及31个省区市(也就是说,全国所有省区市都已发生疫情疫病),不仅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稳定获得肉品供应、有保障的食品安全等方面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经专业机构调查,我国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个方面:生猪及其产品异地调运、餐厨剩余物喂猪和人员车辆携带病毒传播,分别占比16.3%、42.9%和40.8%,也就是说,涉及人员、车辆、活猪异地传播的比例高达57.1%;而据最新统计显示,我国70%的动物疫情远距离传播是由跨省调运引起的。因此,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禁止活猪异地调运,进而降低疫情的传播风险。农业农村部也因此发布了《关于防治非洲猪瘟加强生猪移动监管的通知》,严防因生猪移动导致疫情扩散蔓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多次在全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调整优化生猪生产流通方式,科学规划生猪养殖布局和屠宰产能布局,加强产销对接,积极推动就地就近屠宰,支持建设现代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最大限度减少生猪长途调运。

经调查,深圳属于猪肉纯调入地区,每天大约有2万头活猪调入,还有4500-5000头活猪经深圳输入香港地区,也就是说,每天大概有2.5万头活猪从外地运入深圳,活猪来源地杂、运输距离远、运输时间长,运输路线极有可能邻近已发生疫情疫病区域,给输港活猪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2019年8月13日,清水河中转仓在恒常检测中,验出一宗疑似非洲猪瘟病例,中转仓随即灭杀了仓内生猪,并进行了消毒和清洗,停止中转三天后重新开始运营,接收运入生猪。2019年8月15日,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表示,深圳清水河中转仓已暂停为香港供应活猪,建议本地猪商可自行安排运输车到内地供港猪场直接取猪,送到深圳湾口岸检疫后再运往本港屠房。但实际操作中,由内地猪场直接取猪运港,因深港两地牌货车与内地货车运输成本的差异,运费将大幅提高,不仅导致香港市场肉价上升,而且以更长路途跨省运输,疫情爆发风险极大,也难以界定染病原因和地点,面临更大的管理和防控难度。

综上所述,限制活畜禽长途调运,鼓励以鲜、冻肉形式转运就成了防止动物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全面推行“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供港”,可以大幅降低因活畜长距离调运带来的感染、传播疫情的风险,进而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三、供港活畜中转仓存在“短板”,要求加快变“运活畜”为“运鲜肉”

清水河供港活畜中转仓于1987年投入使用,占地约8万平方米,每天约有4600头活畜(活猪4500头、活牛100头,偶尔少量活羊)中转进出,节假日可能达到6000头高峰,全年中转活畜150万头。目前中转仓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动物隔离场所选址应当距离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500米以上。中转仓现状距居民区仅约200米。香港政府曾于1998年提出,供港活畜的检验检疫工作应实行注册管理。由于中转仓选址不符合相关规定,原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深圳海关)至今未对中转仓进行检验检疫注册,中转仓也因此一直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和《隔离场使用证》。

(二)疫情传播风险日益加大。清水河中转仓每天中转的活畜来源于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广东等多个省市,大量活畜在城市中心地段中转,且周边密布居民小区、学校、写字楼等人群集聚区,一旦疫病爆发,传播扩散风险极大。根据深圳最新轨道规划,供港活畜中转仓附近将有5条轨道交汇并设站,分别为深汕高铁清水河站、深汕城际清水河站,深圳地铁14、17、25号线,目前14号线已经在中转仓附近动工,其他线路也将陆续开工建设。可以预判,未来高度密集的人流与活畜运输交织,疫情风险进一步加大。一旦疫情发生,中转仓需停止中转供港并进行消杀,甚至灭杀仓内活畜,对香港同胞的鲜活肉品消费保障极其不利。


四、冷鲜肉的替代优势,要求加快变“运活畜”为“运鲜肉”

“生猪屠宰+冷链运输”模式是猪肉产业发展到成熟期的必然结果。以冷鲜肉替代活畜供港,在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肉品更加安全。冷鲜肉从活畜检疫、屠宰、快冷分割到剔骨、包装、运输、贮藏、销售的全过程始终处于严格监控下,防止了可能的污染发生。同时,由于其始终处于低温控制下,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被抑制,病原菌分泌毒素的速度大大降低。无论是对防范疫情疫病、还是减少细菌病毒,“运鲜肉”比“运活畜”显然更高一筹。

(二)供应更加稳定。“运鲜肉”比“运活畜”的产销合同更加稳定,不易受生猪养殖波动、疫情疫病冲击等因素影响,回旋余地和弹性空间更大,市场供应更加稳定、可预期。

(三)成本更加低廉。据从事活猪供港的口岸公司反馈,供港生猪从产地运至深圳,正常死亡率为2‰,天气炎热时可能进一步升高到1%,即1车活猪可能死亡1头,直接损失为2500元。据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反馈,“运鲜肉”比“运活畜”整体物流成本将节省3%左右。由此,在“运鲜肉”模式下饲养场、物流公司的运营成本将有所下降。

(四)肉品更加高质。冷鲜肉又称为排酸肉,是现代肉品卫生学及营养学所提倡的一种肉品后成熟工艺。实验表明,活畜屠宰后成为冷鲜肉要经过一个排酸过程,与热鲜肉相比,冷鲜肉汁液流失少、质地柔软、有弹性、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易被吸收,而且还能有效地防止动物疫情疫病的传入。

(五)监管更加可溯。国内外冷链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肉品冷链供应有利于实现生猪从养殖、屠宰、加工、运输、流通、消费的全链条有效管控。比如,可以对活猪养殖场继续实行地供港澳活猪注册制,在大型养殖场附近建设大型规范化运作的现代屠宰场,对冷链运输企业实行注册制并对冷藏车辆进行GPS监控等。在物联网时代,甚至于可以实现对每一块猪肉进行全流程监管。


五、落实“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战略定位,尽快变“运活畜”为“运鲜肉”

加快推动“运活畜”为“运鲜肉”是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和区域管控格局的关键一招,也是先行先试、建设美丽湾区走在前列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低动物疫病跨区域传播风险,对活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意义重大。创新实施“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供港”的新供港模式,既安全、高效地确保香港市场鲜活肉品供应,满足香港同胞鲜活肉品消费需求,同时对动物疫情防控、食品安全生产等具有关键作用,也是满足广大香港同胞和大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建议: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改变现行的活畜大规模、长距离调运模式,实行“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供港”模式,变“运活畜”为“运鲜肉”,更加安全、稳定、高效地保障香港市场供应,更好地服务香港居民的民生福祉,共同建设美丽的粤港澳大湾区。

具体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建议商务部牵头,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配合,成立专门工作组,研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创新改革供港模式,争取一年内完成供港模式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两年内实现冷鲜肉供港,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二是优化通关模式。建议海关总署对供港生鲜食品,特别是冷鲜肉品,提高通关效率,优化检验检疫和通关模式,确保供港肉品的食品安全和鲜活质量。

推荐阅读:

闵庆文:建议“以渔养水” 保护白洋淀 水生资源和水域生态是核心| 建言中国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