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沙鸣:防控疫情常态化下发展体育消费可助力“六保”

发布时间: 2020-04-22 10:1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骆沙鸣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编者按】 20日,武汉市体育局发布《武汉市体育场所安全有序恢复开放及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表示将按照“分区分级、分类分时”原则,开放室外、室内各类公共体育场所。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我国体育产业也加快复工复产步伐。大众体育休闲健身日益高涨,如何带动体育消费,有效释放被疫情抑制和冻结的体育消费市场?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对此提出6点建议。骆沙鸣认为,疫后体育产业的春天必将重现,在加强“新基建”的背景下,应加快体育产业线上线下补链强链,防控疫情常态化下发展体育消费可助力“六保”。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图片取自网络)

全文如下: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我国体育产业也加快了复工复产的步伐。民众的体育休闲健身需求也日益高涨,虽然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但随着体育运动场所的逐步开放、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众运动需求在增加,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没有变、大众体育消费需求日增趋势没有变,体育产业的春天必将重现。当前体育产业的产业链需要延伸、服务链要补齐、价值链要提升,体育消费吸引力才会更强,体育消费环境也才会更佳。

扩大体育消费是扩大内需和提升发展体育产业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新冠肺炎疫情后应大力发展我国体育消费。北京市、南京市及河北省等省市发放的体育消费券,起到明显扩大体育消费杠杆效应,带动放大率约达1比3以上,有效释放被疫情抑制和冻结的体育消费市场,提振消费者信心。

疫后体育产业发展的未来可期,在加强“新基建”的背景下,应加快体育产业线上线下补链强链,防控疫情常态化下发展体育消费可助力“六保”。建议如下:

 一、尽快启动我国“十四五”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专项规划,促使我国体育消费早日超过GDP2%,实现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的目标。加强我国体育消费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提升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促进体育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要引导和培育国民以人为本、全民均衡、生态文明的体育消费观,建立我国体育消费文化新导向,倡导体育意识培养从娃娃抓起,通过加强公益广告、体育电影、体育动漫、体育赛事体验等方式,强化对国民的体育运动意识、体育消费意识。

大力拓展体育培训市场和体育消费空间,持续推进体育消费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体育消费能力,完善体育产品及服务溯源机制,改善体育消费安全环境。

加强参与型体育消费的基础理论研究而实践指导。迎合中老年人有运动需求和运动时间,针对这一群体开发设计更多可穿戴体育产品和服务。开发体育旅游市场、城乡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和女性体育消费市场,提高国民对体育产品粘性,大力提升体育人口和发展健身休闲消费。

 二、全国新确立一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和著名体育城市、体育特色小镇,多在城乡建设中推行15分钟健身圈,推动全域体育产业的全面融入和精准提升。进一步加强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和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升级,提高体育消费品质量和享受型的体育消费占比,加快体育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主要业态的体育服务业,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体育消费类型结构的升级。

从体育产品设计、服务体验、科技研发、赞助营销等方面,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质量。探索“体育+网络”等体育培训服务新模式。全力打造和引进赛事品牌,增强体用品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体育消费质量和品牌结构的升级。以科技创新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品质,加大体育消费品牌的引领。应大力挖掘隶属于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的体育赛事消费,破解体育消费需求增长与体育消费供给短缺的结构性矛盾,释放体育消费新需求。

三、进一步扩大体育服务性消费领域。

完善体育赛事管理服务机制,优化体育消费环境,精心培育和大力发展包括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电竞运动、山地户外、马拉松、自行车、击剑等体育新业态,广泛开放体育运动场馆。

加强宏观引导和市场监管,加强体育消费权益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和激发国民体育消费潜力。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行业、体育传媒行业、体育信息服务行业、体育培训行业、体育健康服务行业。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服务型体育消费的比重。

积极提升体育人口,引导体育消费,健全体育消费政策体系,探索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健身卡路里币、本省优先的奖惩分明的体育消费券等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方式,支持群众进行体育消费,鼓励和引导企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相关保险。

四、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体育消费新模式。

“互联网+”催生精准化、高效率的体育消费模式,要研发瞄准体育消费新需求的新产品,坚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和市场的主导性作用,持续推进体育产业链的价值创新,深化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促进智能化体育消费平台的生成,推动体育消费营销市场变革,满足社会体育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促进智能化体育消费平台的生成,推动体育消费营销市场变革,以共享体育资源为目标,强化“互联网十体育”市场应用,以体育+医疗、体育+旅游、体育+教育等,促进融合消费发展,创新体育消费模式。通过“互联网+”的可加性,促进海量分散细分市场需求同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供给精准匹配;通过运动类APP、QQ、微信等网络平台开展社交化运动,培育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体育+旅游”等跨界融合,发展体育服务生产化。

创新体产品与服务,提升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专发明支持和高科技体育产品开发,增强体育产品商标影响力,提升体育产品市场竞争力。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体育行业组织、体育俱乐部。

五、在乡村振兴中激活新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发展农村体育,鼓励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加强体育健身活动。加大城乡体育场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健康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力度。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开展农村广场健身舞、秧歌舞、健身武术等体育活动,提高农民体育活动参与度。保证弱势群体的体育消费权益,缩小消费差距,加大消费异化危害的宣传,加强正确体育消费观念的培育和引导。可推行家庭健身政府补贴鼓励人们增加体育消费,提升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理念。

六、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端发力扩大体育消费,促进传统体育消费产品品牌和服务品质的双升级。建设多元体育市场类型,优化市场运行机制,完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体育产业、体育消费相关的普惠金融服务产品,健全扩大体育消费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全国高等院校多设立体育专业,培养体育教师、体育运动员、体育传媒、体育营销管理、运动康复、运动保健等方面的人才。推行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制度。支持组建国际体育产业联盟,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马拉松、自行车、帆船、汽车拉力赛等系列体育赛事。

推荐阅读: 全国政协委员姚志胜:“两办”代表中央发声合宪合法,有权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