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发展基石 确保脱贫成色——陕西省政协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综述

发布时间: 2020-04-07 10:04 | 来源: 各界导报 | 作者: 满淑涵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春潮奔涌,驱散疫情阴霾。放眼三秦大地,春耕备耕,农事渐忙,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当前,距离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只剩200多天,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冲刺“读秒时间”。受疫情影响,刚实现国定贫困县区“清零”的陕西,如何全力确保稳就业、强产业、防返贫、促增收,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凡做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直面决战冲刺,剩下的脱贫“硬骨头”怎样啃?已经脱贫的人口如何防止反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按照省政协主席韩勇要求,3月18日至25日,省政协副主席陈强、祝列克、李晓东、李冬玉、杨冠军、王卫华、刘宽忍、王二虎和秘书长闫超英等带领省政协各专委会调研组,分赴全省10个地市开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情况民主监督调研,为确保我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凝聚政协智慧力量。

疫情“大考”下助力脱贫“不掉线”

2月27日,省政府批准印台区等29个贫困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省56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告别区域性整体贫困。

陕西地处吕梁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带,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我省脱贫攻坚成绩单不断刷新:2017年4个县(区)“摘帽”、48.8万人脱贫;2018年23个县(区)“摘帽”、104.5万人脱贫;2019年包括10个深度贫困县(区)在内的剩余2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全年实现57.88万贫困人口脱贫。

尽管攻坚拔寨成绩亮眼,但攻克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度不言而喻。当前,全省还有18.34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地区尚处于“摇摆”状态,存在基础不扎实、产业不稳固、收入不稳定等问题,加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疫情骤然暴发,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发展、劳动力外出务工等遭受冲击,脱贫人口返贫风险随之增大。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克服新冠肺炎影响,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月10日,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在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会上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3月13日,陕西省政协主席韩勇在省政协党组(扩大)会议和主席会议上指出,助力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实际行动交出一份合格的政协答卷。

随后,围绕全陕西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情况,陕西省政协民主监督调研全面铺开,各调研组扎进脱贫攻坚一线,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大棚果园、生产车间、移民安置点等攻坚主战场,针对当前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扶贫项目开工复工、农畜牧产品销售、因疫情返贫致贫等影响全局的关键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出于疫情防控考虑,为更加详实摸清摸准情况,此次调研还采取网络、微信、电话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收集梳理反映的问题。

随后,陕西省政协各专委会调研组紧锣密鼓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其中既有数据支撑、事例佐证,又有问题清单、典型案例,调研报告更加突出针对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提出对策建议的“靶向性”。  

兜牢“两不愁三保障”民生底线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当前,为减少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我省正全面推进“三排查三清零”工作,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问题清零。

移民安置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得如何?贫困人口就医负担有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住房、饮水安全是否达标?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怎样?这些具体问题都是此次省政协开展民主监督调研的聚焦点。

在榆林市榆阳区,“医养结合集中养护”健康扶贫模式引起了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调研组的关注。这种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区老年护理院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开展一站式医养服务,对失能贫困人口进行兜底保障。

有了成功经验,还要进一步深化拓展改革创新工作面。怎样才能帮困难群众解决“病根”变“穷根”问题?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调研组建议,应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提高贫困边缘户的大病医疗保障水平;发挥社会救助对贫困边缘户的兜底保障作用,做到应保尽保。

从精准识别到选址建房,从搬迁入住到后续帮扶,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是脱贫攻坚大考中一道必答的“高分题”。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在渭南发现,由于群众搬迁后无地可种、无事可做,缺少稳定收入渠道,生活压力增大,甚至一些贫困户退还安置房返回老宅居住,凸显这项政策的配套保障缺失。此外,搬迁点绿化、硬化不足,周边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等问题,也引起了调研组关注。

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为此建议,借鉴我省保障性住房小区“和谐社区·幸福家园”创建活动经验,筹集资金完善移民搬迁小区配套设施,方便搬迁户的生产生活。针对安置房空置问题,要通过合理措施,重新分配入住,让“安置房”真正成为困难群众的“安心房”。

商洛市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所辖7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5个县为深度贫困县,占全省深度贫困县的45.5%,是我省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目前,这些地处深山县区已脱贫出列,正加劲巩固脱贫成果。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在当地发现,受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目前仍有部分农村存在水源保证率不高,安全保障程度不够,供水项目建设标准偏低,后期运行管护不到位等问题。

针对部分贫困群众“饮水难”问题,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建议,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百日冲刺行动,逐镇逐村逐户“过筛子”,健全问题整改结果签字背书制度,建立有力有效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排查制度,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落细。  

“产业+就业”夯实脱贫基石

疫情无差别碾压,使得产业链上没有“疫”外之地,农村一二三产和外出务工均受到明显冲击,建筑、餐饮、家政、旅游等吸纳大量就业,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就业的行业仍处于半停摆状态。

安康毗邻湖北,与湖北人员、经济往来密切,是此疫我省重点防控区域,由此也给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了新挑战。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在当地调研时了解到,疫情给当地贫困群众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制约外出务工增收,加大农业生产经营困难,推迟了扶贫项目开工时间。截至3月18日,安康全市还有13.2万有意愿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待业;新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仅占2019年的56.99%。

安康的突出问题在我省具有共性。省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在汉中调研了解到,受疫情影响,全市33户非贫“边缘户”和121户脱贫监测户就业没着落,存在致贫返贫风险。麦冬、大球盖菇、草莓等农产品难寻下家,农户损失严重。更为紧迫的是,随着我国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往日乡村游推崇的野味、野趣直接遭受挑战,而目前尚未明确人工养殖存栏的野生动物如何处理,在汉中就有156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不知何去何从,每天仍需投入成本维持。

就业是民生之本、脱贫之要。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建议,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技能培训,帮助务工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同时,注意防范脱贫后的基础设施维护、返贫致贫、安置点管理、社会治理、转移就业劳务纠纷等风险,保证脱贫成色质量。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则建议,建立健全全省农产品供销平台,利用网络信息、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解决农户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加速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步伐;尽快制定实施性强、合法合理合规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补偿方案和标准,支持、指导和帮助受影响的农户调整、转变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由于带贫企业本身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这些企业带贫能力有所下降。在西安调研期间,一组数据让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调研组颇为忧心:全市安排的485个扶贫项目开(复)工率不到30%。与此同时,前期受交通管制影响,农产品一度遭遇滞销,后期虽有所缓解,但造成的损失已难以挽回。

高标准高质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考量疫情带来的重大影响,以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坚定脱贫攻坚信心,拓展脱贫增收新路。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调研组建议,加快涉农政策的调整优化,提高抗“疫”针对性,通过减免或延期缴纳税款等方式,降低涉农企业运营成本,继续加大公益性岗位投入,使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就地“转业”。  

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实现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扶贫画上了句号,扶贫产业的后续发展、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等,确保脱贫不返贫任务依然艰巨。

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不仅需要短期的人才支援,更需要长期的机制支撑。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调研组来到铜川,认真梳理当地在脱贫攻坚中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如部分社区工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社区管理服务机制还不健全;部分村庄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调研组为此建议,实行“一村一策”,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引导教育、卫生、文化、农业等行业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向基层流动,盘活农村资源要素。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富不富,产业是支柱。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调研组在宝鸡了解到,目前,随着扶贫政策不断加码,扶贫资金持续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部分特色产业扶贫还存在产业链条短、市场化程度不高、产销信息不对称、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影响了扶贫效果。调研组建议,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深耕细作,打造集研发、深加工、存储、交易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链条,提高规模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让更多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享受发展红利。

壮大村集体经济,既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调研组在咸阳调研时发现,部分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带贫益贫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扶贫产业有面积无规模、有特色无品牌,产业链较短,农产品生产销售仍以原材料和初加工农产品为主,迫切需要从依靠低附加值的传统农业向依靠中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转变。调研组建议,建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扩大名优农产品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进一步发展增收效果好、可持续性强的富民产业,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总结精准扶贫经验,实现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脱贫攻坚取得显著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倾向性问题不容忽视。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由于政策待遇相差大引发争端。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在延安调研时发现,部分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收入等方面已反超非贫困村,移民安置点的贫困户人均2500元就可以购得一套安置房,而非贫困户依然在原址窑洞中居住,居住条件相差悬殊。调研组建议,进一步加大扶志扶智力度,树立勤劳致富标兵等先进典型,引导群众摒弃争当贫困户的狭隘思想,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同时,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项长期历史性任务有机衔接,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向非贫困村适当倾斜,化解“贫”与“非贫”矛盾,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