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就文化定位召开座谈会

发布时间: 2020-03-29 09:31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范文杰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作为黄河流域的一部分,在挖掘黄河文化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充分展开。”3月24日,宁夏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就“宁夏文化定位”召开座谈会,来自宁夏社会科学院的郑彦卿建议对“黄河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弘扬。

这个座谈会的召开和郑彦卿有着直接关系。

郑彦卿是宁夏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处长,也是土生土长的宁夏人,长期从事宁夏地方史志的编纂工作,对于宁夏地方文化有着多年的关注和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宁夏的文化定位没有说清楚。”郑彦卿认为,准确定位、命名宁夏文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他撰写了“找准宁夏文化定位,并就绿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建议。

建议得到自治区政协重视,自治区政协主席崔波、副主席洪洋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就此课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意见。

会上,五位专家围绕宁夏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宁夏文化的表现形式、宁夏文化的要素构成等方面开展热烈讨论,并探索了文化产业的定位问题。

郑彦卿认为,宁夏文化处于关中文化、陇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交汇、碰撞的交叉带上。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互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那就是以绿洲为载体,以黄河为“根”和“魂”,由农耕文化、西夏文化、民族交融文化、边塞文化、景观文化等文化元素构成的“绿洲文化”。

“将宁夏的文化定位为‘绿洲文化’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自治区党的十二届八中全会‘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的精神,也符合宁夏的历史传统和地理特征,能够喊得出、叫得响。”郑彦卿说。

同样来自自治区社科院的张万静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张万静是自治区社科院历史研究院院长,他认为,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宁夏已逐渐成为多元文化资源的集合地。宁夏应该定位为以河套文化和移民文化为主的“塞上江南”文化,宁夏文化能够喊得出叫得响的表述用语应该是“塞上江南、美丽新宁夏”。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张万静认为,正是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使宁夏“塞北江南”的美名名扬天下。明初,从江南尤其是吴越地区向宁夏大量移民,直至今天,依然受江南民风习俗的影响较深。“宁夏不仅有江南的景致,宁夏人更有江南人的气质。”张万静如是说。

与会的专家表示,为宁夏文化定位应在以往的史料理论研究成果上,梳理宁夏文化历史脉络,穿起宁夏已有的历史文化符号,抓住宁夏文化特点确定宁夏主流文化。从而进一步充实提升宁夏亮点文化,增加宁夏深厚的文化认知,坚定文化自信。

会议认为,应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加大对于宁夏文化研究力度,重新确立宁夏的文化定位,最终形成喊得出叫得响的宁夏文化表述语,从而进一步推动宁夏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