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健林:愿“高精尖”的中国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布时间: 2020-02-28 09:11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崔吕萍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加快科技研发攻关速度,其使命是当下助力抗疫,未来要在防疫和社会民生保障方面挑大梁。我认为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一个突出思考,是要在实现了全体人民脱贫进小康的目标之后,将实验室里的注意力,由过去主要聚焦工业技术创新,过渡到既聚焦工业技术创新,也关照保障民生领域上来。总之一句话,国家养我们一场,关键时刻,我们的硬科学必须要跟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表示。

眼下,疫情对科技工作的影响不容小觑。曹健林认为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难以集中,各地的实验室和高技术企业都有员工被阻在家里和路上,而且越是国家队,其队员越来自五湖四海,各地复工的要求也难以统一;二是物质供应和产品链中断,许多耗材和特殊材料属于小众需求,较容易断货也较难恢复;三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受影响,“走出去”和“请进来”难度都大大提高。当然不同行业和领域情况会有差别,但上述三条是普遍存在的。

影响,挑战,势必也会带来重新认识和突围。在曹健林看来,抗疫本身就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很多启示:“除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之外,此次抗疫可以说是对中国科技的一次大考,也突出体现了中国科技的力量。从临床救治、药物研发、医疗装备、防护材料、信息传输、救援人员运送,直到后勤保障和小区、村庄管控,没有科学知识和先进科技能力与产品的支撑,这些工作都无从谈起,至少不能有今天中国的这种能力和效率。同时抗疫工作也集中地暴露出我们的不足和短板,当然也包括科技工作的短板,为我们展示出一系列今后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于抗疫之后的科技工作,想说的话很多,我再集中说一点。”曹健林说,中国科技工作者未来更加重视民生科技,或者说直接与人民的医疗、保健、抗灾和提高生活水平与质量,提高安全感、舒适感和满足感相关的科技工作。

“坦白地说,这类民生科技在整个中国科技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无论从人才队伍、资源投入、后备力量培养,还是社会重视等诸多方面考察都是如此。这是我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历史进程所决定的。实现了全体人民脱贫进小康的目标之后,改变这种状况也是中国科技改革的重要历史任务之一。”曹健林建议,科技工作者应该在药物研发、医疗器械与装备,防护材料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让一批最先进的技术能够尽快进入中国的医院和家庭。

“我的一位机器人专家朋友告诉我,宅家期间,他们就在讨论插管机器人,如果能尽快研发出来并投入使用,这将大大减少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的受感染几率。还有搞材料的专家告诉我,他们想研发能在常温下杀灭病毒并易于喷涂的材料,如果成功用这种材料装备传染病房将极大地减少医院污染物及相关处理工作。大家的想法很多,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行动了。所以我想强调的是,这类工作不仅要关注所谓‘高精尖’,关注是否用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时髦科技,还应特别关注低成本,只有低成本,才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曹健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