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成委员:提亮全面小康的“成色”

发布时间: 2020-01-22 09:00:39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全世界辞旧迎新之际,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鼓舞着亿万追梦人砥砺奋进,去实现东方大国的庄严承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民增收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三农”工作成效。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首要的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资产是亿万农民的宝贵财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带领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基础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实施以来,广大试点地市、试点县坚持“改好、用好、管好”为目标,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抓住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提高土地流转效益,让农民共享流转红利。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力,让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成为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促进产业融合,为农民创造就近就业门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积极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乡村产业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重点发展二三产业,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研发农业产业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等新技术,加快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有9.3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万多个各类乡村产业园,新建设298个农业产业强镇。这些好的产业大多是注重赋予特色农业更多文化内涵,将文化创意与特色农业要素相融合,为农民创造更多就近就地就业门路,不断提高了农业的观光感、居民的参与感和农民的获得感。

盘活要素资源,延伸生态价值链。农村宅基地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农村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共享农庄”和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盘活生态资源,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向生态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各地可根据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特点,拓展以历史文化、生态休闲为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鼓励开办家庭农场,发展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和功能农业,延伸生态价值链。让农钱袋子鼓起来,让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的新家园。

完善利益机制,抵御抗市场风险能力。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兴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的短板。当下,我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短板逐渐显现,相互联合起来有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是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也是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林地等资源性资产经营权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培育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闯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形成一支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村发展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抵御抗市场风险能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三农”工作任重道远。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要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需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为全面小康更添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