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医生超负荷工作成“老大难”,上海市政协委员提交提案

发布时间: 2020-01-15 09:09:38 | 来源: 澎湃新闻 | 作者: 陈斯斯 | 责任编辑: 张正朋

  在2020年上海两会期间,中青年医务人员健康问题也引起了上海市政协委员的关注。

  “一线医生的超负荷工作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特别是临床一线中青年医务人员工作超负荷问题,近年来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有加剧的趋势。”上海市政协委员姚俭建在他递交的一份《关于切实解决一线中青年医务人员工作超负荷问题的建议》提案中指出。

  姚俭建在提案中提出,就全国而言,根据《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调查显示,77%的医生一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其中,还有近四分之一的医生一周工作时长超过80小时。近六成门诊医生每半天要看30个以上的病人,超过四成的外科医生日均手术时间超过8小时,在白天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医生遇到过一周值两次夜班的情况,近八成医生有睡眠困扰,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上述报告还指出,在2010年-2017年的8年间,共有29位医生先后猝死,90%为男性,平均年龄仅为40岁,其中有25人在三甲医院工作。麻醉科和外科是医生猝死率最高的科室,其中麻醉科猝死医生14人,外科10人,两者合计占比超过八成。

  上海市政协委员王仁维也在其递交的一份《关于减轻中青年医生压力,加强医生健康管理的建议》的提案中指出,医生超负荷工作在上海三级医院内不稀奇,目前,上海三级综合医院日均门诊量为1万-1.5万人次,三级专科医院为8000-10000人次,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完成的一项调研显示,不到四分之一的医生能休完法定假期。与此同时,医生的临床压力近年来也骤增,各类科研考核指标也在“加码”。

  姚俭建认为,造成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尤其是中青年医务人员工作超负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医院人员编制与床位配置不合理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压力、医务人员健康保健不健全等原因。

  “医生职业的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面临高风险、高智力投入、高体能消耗,心理压力大,也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风险隐患。另外,长期以来在人们观念中,往往强调医生的责任,忽视了他们的应有的权利,由于赋予医护人员‘白衣天使’的属性,但忘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健康诉求。”姚俭建表示。

  如何保证医务人员的健康?对此,姚俭建建议,根据上海人口结构、规模以及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实际情况,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增加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加大医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从根本上解决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

  他还建议,对本市公共医疗服务、医疗资源以及医院人员编制与床位配置等,作出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的安排,不仅要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同时还要确保一线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要切实从法律、制度和机制层面保障医务人员的权利和健康诉求。

  同时,他也建议上海市卫健委能考虑制定关于提高医务人员健康保障水平的实施意见,同时在医院增设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医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针对目前上海各类医院就医人数和规模不均衡的情况,建议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精准投入和政策导向,切实扭转部分医院人员编制与床位配置严重不合理的状况,以减轻这些医院一线医务人员的高工作强度。

  王仁维还建议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广普通门诊预约制,将常见病、多发病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部分常见病手术“引流”到区域医疗中心,切实为三级医院一线医务人员减负。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