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联携手智库参政议政 民企参与运河建设提案上两会

发布时间: 2020-01-13 11:5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宋柏霖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中国网北京1月13日讯(记者 宋柏霖)充分发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传承保护好大运河文化带,既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一件大事、好事,也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北京市工商联一份《关于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案》的团体提案受到关注。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王报换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这份提案的形成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研,中国网议库平台等北京市工商联的智库基地也贡献了智慧。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王报换 中国网记者张正朋摄

智库基地发挥“外脑”优势 形成制度创新

据悉,2018年6月,在北京市委统战部指导下,北京市工商联建立特邀顾问制度,成立专委会和参政议政智库基地,目前,北京市工商联参政议政智库基地共有20家,有北京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经济学教研部等学术机构,有中国网议库平台等媒体智库,也有阿里研究院等企业智库单位。王报换认为,此举有利于建立完善党委政府与商会组织、民营企业沟通协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家主体作用和外脑智力优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这份提案,正是北京市工商联与参政议政智库单位“联合出品”的调研和参政成果。

王报换介绍,2019年8月,北京市工商联面向20家参政议政智库基地发布了征集两会提案选题的通知,首批参政议政智库基地之一——中国网议库平台积极响应,基于该平台多年来跟踪调研、报道大运河申遗工作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下文称《规划纲要》)的发布和落实情况,依托网络议政平台的优势,广泛征集专家学者和网友的意见,开展线上线下调研,得以形成该提案的初稿并提交北京市工商联。各方几经论证、增删修改,最终形成了本次大会上提交的团体提案。

王报换介绍,2018年参政议政智库基地建立以来,为北京市工商联参政议政工作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为北京市工商联参政议政插上了高端思想、高端智慧的翅膀,拓展了北京市工商联参政议政的渠道,形成了众多高质量的参政议政成果。

“我们要善用智库,让专业的人、专业的机构,说出专业的话、发出专业的声音。联络的范围有多广,思考的范围就有多广,工商联的服务范围因此拓展、服务水平因此提升、服务质量因此提高。”王报换介绍,参政议政智库基地目前已成为北京市工商联参政议政、建言资政的制度创新和重要经验,并将作为北京市工商联今后加强建设的重要方面。”

搭建大运河专门信息平台和数据库

那么,这份发挥“外脑”优势的提案,究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提案认为,北京市委、市政府早于《规划纲要》,就出台了《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

据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旗下机构数据显示,北京市注册企业中,名字包含“运河”字样的企业有5800余家,90%以上是民营企业,其中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关的企业达1300多家。民营企业已成为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但调研发现,目前大运河文化发展还不够成熟,市场的活跃度尚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

相关政策不够完善。虽然各地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缺乏融资、市场、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细则,配套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上还略显不足,市场活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缺乏资源整合的平台。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多,文化元素分布广,包括了文学艺术、诗词歌赋、传统工艺、地方戏曲、风情习俗、餐饮文化、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民间故事等非物质遗产。但是没有一个权威的平台将资源有效整合利用。

运河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大众缺乏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文化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特色城镇悠久的历史延续困难,失去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目前大运河文化发展多由政府出资,公益性的机构运营,经费来源十分有限。随着政府财政支出逐渐压缩,某些基层文化经费仅够维持人员工资和基本办公支出,急需撬动社会资本参与。

为此,该提案建议做好整体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要涉及4个方面: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社会资源。二是搭建资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文化品牌。四是发挥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资本。

提案特别建议搭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专门信息平台和数据平台。通过信息平台,为参与大运河文化产业领域的企业,提供信息互通、跨界跨行业资源整合的服务和引导。通过大数据平台,系统梳理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项目库、产品库、非遗资源库、企业库、人才库等,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数据共享、交换与公开。

同时要充分调动在京中央媒体资源和北京市媒体资源,及时宣传、发布运河保护、传承信息,提高群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为运河利用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大力弘扬运河文化,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论坛、节庆、庙会等活动,打造大运河民营企业品牌,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建议设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资金,也可从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拨出专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聘用资深专家和设计开发团队,开发高品质的大运河文化产品和项目。发挥杠杆作用,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传承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