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影片不难,难的是怎么拍?如果要采撷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选取哪一朵才能“装得下”又“撑得起”?
“各方面准备,摄像开机,《历史的开篇》第一场一镜一次,开始!”
“啪!”随着一声清脆的打板声,几个身着旧式解放军军服、中式长衫、蓝色工装的人迅速调整状态,热情握手,精神饱满地沿着银杏大道走往中山堂……
2019年8月26日,清晨7时,晨曦微露,阳光透过树梢映射在道路两旁的红旗上,路过群众驻足围观,“拍电影吗”“扮相真不赖”“像《开国大典》”……
其实,这是由北京市政协和北京卫视《档案》栏目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历史的开篇》,片段再现的是1949年北平各界代表前来参会的情景,关键扮演各界代表的“演员”是北京市政协委员。
周密谋划共同演绎“初心”
要知道一集节目仅有50分钟,要在不到一小时时间展现70年风雨历程,谈何容易。
翻阅70年来北京市政协的大事记,反复商议雕琢,目光最后定格在1949年8月9日—14日在中山堂召开的北平各界代表会议上,片名《历史的开篇》。
6天会期,在新中国70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却是值得载入新中国史册的一笔。
70年前的这6天里,北平各界代表头一次相聚在一个会场里商议讨论,这在全国是破天荒头一次,开启地方性政治协商会议“先河”,为各地召开代表会议起了示范作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成为当时北平市的最高权力机关,开展民主建政,选举市政府;与会代表们对修葺天安门、拓宽广场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为开国大典作准备;《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宣言》的诞生,明确了各界代表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作为人民政府联系群众和传达政策的协议机关和咨询机构;会议主席团成员组成协议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后又改为协商委员会,成为北京市政协的前身……这一幕幕、一桩桩,称之“历史的开篇”,毫不为过。
解决了最大问题,不少难题仍横亘面前:从新影厂和档案局调阅到的有关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图片和影像资料稀缺,无法支撑起50分钟的篇幅;中山堂还在中山公园里,但周边和内部却早已变了模样……70年前的历史事件,如何真实呈现?这么多的各界参会人士,谁来饰演?场景又在哪里拍?
纪录片,生动点在于“人”。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各界代表会议的回忆文字中提到,参会的人士来自各行各业,角色的形象差别很大,代表的界别跨度也很大。“什么样的人饰演才是合适的?”成了每次项目组研讨会中必定激烈碰撞、火花四溅的争论点。
就在这时,有人提出,既然都是代表着社会各界不同人士,为何不让现任政协委员“本色”出演当时的参会代表呢?
电光一闪,让政协委员出演他们的“前辈”,将会是多么有意义的“穿越”!
……
不断地研讨探究,不断地推演设计,最终以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由现任政协委员出演“北平各界代表会议”代表的方案初成雏形。
另外一边,中山堂内景搭建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中山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不能开展影片拍摄工作的。为力求真实度,决定按照1∶1的比例复刻中山堂内景,从大场景的呈现到细节物品的还原,都精益求精。
除了上述创新,项目组还采取照片抠像、纪实影像等多种叙事手法,进行实地取景和讲解,并融合珍贵历史影像资料,让作品呈现更富有层次感的表现力,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感。对此,项目组多次赴中山公园实地进行考察,逐项对比中山堂在历史资料记录中的建筑情况与现存状况;多次调阅历史文献资料,反复确定参会代表人数与比例;多次讨论商量画面呈现手法,逐个思考镜头画面表达手法与形式……
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齐心努力下,8月26日,37名北京市政协委员齐聚中山公园,纪录片《历史的开篇》外景部分正式开拍。
精心实施绘就开篇巨作
8月26日下午2时,中山公园。中山堂前悬挂着“北平各界代表会议”红色横幅,社稷坛棂星门上悬挂着“欢迎各界代表”红色条幅,几十位参会代表聚集在一起,他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服装,一边热烈交谈或是微笑倾听,一边走向中山堂会场。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身着老式西服、带着旧式黑框眼镜的杜镇杰委员深情演绎着社会学家费孝通参加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后的感想所言,引发现场参演委员的共鸣。
“70年前,着装代表着身份,穿对襟短褂的农民和穿长袍西服的‘有身份’的人一起开会,是破天荒的;70年后,着装不再是身份象征,我们同样代表着社会各界人士来开会,已是很平常的。70年前他们为各自的界别发声,70年后我们同样为自己代表的界别发声,这点是不变的。作为现任政协委员,我们要做好界别群众的代言人,倾听民生民声,努力搭建好政府和人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真正走进片场,融入那个时代,李迅委员感慨万千。
宗朋委员同样为“情景再现”的演绎方式点赞,因为置身于那个时代,也更加了解了政协的初心。“从银杏大道到中山堂,70年前北平各界代表走过的只是短短几十步,但正是这短短的几十步,却开启了中国人民从散沙走向团结、从懦弱走向坚强、从贫穷走向富足、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绝望走向希望的峥嵘之路。”
在拍摄现场,参演的委员们按照导演组安排饰演特定角色,揣摩角色心理,培养人物情绪,力求形似神更似。一遍又一遍对词排演,一次又一次走场定位,一个又一个镜头确认……在场的所有委员与工作人员都沉浸在拍摄情境氛围中,相互启发感染。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人民政协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成长,70年来,一代代政协委员亲眼见证了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季茹委员说,“这样的时空对话与亲身实践,对我们是一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生动课程,更加深刻地重温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
……
正如委员们所言,组织拍摄纪录片《历史的开篇》,也是北京市政协探索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积极尝试,探索改革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加强委员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
外景部分拍摄完毕,随着反响越来越热烈,这种履职活动的影响还在继续“发酵”。能不能扩大这次拍摄的覆盖面,把它变成一次更具影响力的履职活动,让更多的委员参与其中?
创新画出最大同心圆
进入9月下旬,距离预定拍摄日期不足三周,中间还有国庆系列活动任务。经过各专委会联系、推荐,内景部分参演委员规模扩展到70位委员,许多刚参加完国庆群众游行民主法治方阵的委员克服连续作战的劳累与艰苦,也加入到片子的拍摄中。
10月11日,怀柔某处影视摄影棚内。红色大门,红色柱子,正对着大门的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画像,老式讲台上摆放着老式话筒和搪瓷茶缸,十几张长条凳摆在主席台前,静静等待着参会代表的到来……一走进片场,仿佛瞬间时空穿越到70年前,回到那个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年代。
“有市民来信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中一个提到了捐税多的问题,请大家踊跃发言。”会议主持人话音刚落,与会代表踊跃举手。
“我开过广告社,我知道得很清楚,北平解放后,政府已将48种税减到20种了。”饰演工商界代表的张誌委员慷慨的“发言”。
“咔!过!《历史的开篇》内景部分杀青!”导演话音刚落,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地响彻整个影棚。这掌声,不仅是对彼此完成拍摄的鼓舞,更是内心激动不由自主的表达。
“今天一走进搭建得这么真实的中山堂内景,情绪一下子就出来了,仿佛自己真的就是1949年北平各界代表会议一名参会代表。一路跟着拍摄进程,觉得一腔激情在心中燃烧,也让我对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有了新的认识,更要努力达到政协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要求。”宋慰祖委员依旧按捺不住激动之情。
李赞东委员坦言,这次特殊的感受我会永远镌刻于心。“希望你们后面把片子编辑好,让更多的人认识政协的历史,明白政协的职责,了解政协初心,知晓政协使命。”
11月12日,北京市政协70周年特别节目《历史的开篇》在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播出。
节目一经播出,反响非常强烈。很多委员都是播出当晚早早守在电视机前。
“市政协策划的这部纪录片对社会各界而言是一次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传播,对政协来说是一部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和现实激励意义的经典作品,于参演委员们是一次重现报国为民初心的沉浸式体验。”郑实委员说出了所有委员的心声。
登新时代之高,立新时代之足。
纪录片《历史的开篇》通过“情景再现”这种艺术创作和组织政协委员参演这种创新形式,不仅让每一代政协人拼搏奋进共鸣共振在一起,更是将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呈现在观众面前。
此刻,它已不仅是北京市政协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组织的一次拍摄活动,更是北京市政协将宣传与履职能力建设紧密结合的一次工作融合,是对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内容深刻、形式新颖的一次现场教学,是积极探索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一次有效尝试,是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一条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