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明:天下没有远方

发布时间: 2019-11-19 09:58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罗韦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引语

马新明有两个故乡——

一是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子差拉村马家窝子自然村。他出生在这个偏远的彝家寨子,作为家里的长子,5岁时就代替体弱的父母上山出工,几乎做过所有农活,手上留下的一道道疤痕,是这段岁月留给他的永恒纪念。他笑言,自己个子不高就是小时候营养不良,加上经常背扛重物上山下山使然。1991年,考上中国政法大学,是他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离开故乡。

第二故乡是西藏。2010年,他和妻子孙伶伶作为援藏干部奔赴拉萨,成为1994年中央开启对口援藏以来第一对援藏夫妻,且是两届援藏的博士夫妻。作为援藏干部的楷模,中组部、中宣部发文组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媒体进行广泛报道,《人民日报》以《因为爱,所以爱》为题整版报道他们的事迹。马新明先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委副书记,参与建设拉萨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能力在身,心中有梦。2016年回到北京后,他向组织表态:如果还有机会,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地区工作,到急难险重的斗争一线奉献。

在这两个深度贫困地区,即将47岁的马新明生活工作了过半数时间,而且作为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现在依然每天在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奔忙,乐此不疲。

马新明的故事大多与贫困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面对自身贫困,他自强不息;面对扶贫脱贫,他用心用情用力投入。

正如他所说,“我是农民的孩子,我骨子里就是一个农民,我要为贫困群众全力奉献。”

◆马新明简介:

彝族,中共党员,法学博士,高级政工师。现任北京市扶贫支援办党组书记、主任,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民宗委副主任,北京市民族联谊会副会长。获得优秀援藏干部、中国全面小康突出贡献奖等称号。

想扶贫、干扶贫、梦扶贫

消除贫困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马新明说,“这个梦想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得到历史性的解决,每当想起这个光荣的使命就夜不能寐。有的时候,做梦也在扶贫。夜里醒来,想起什么事,就连夜起来工作。见到任何人,也会情不自禁谈起扶贫,求得各方面的支持。”如此投入,他和同事们为的就是早日实现这个梦想。

采访马新明的第一站是观看北京扶贫支援工作成效系列展览,展览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北京扶贫支援成效显著等内容。

他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北京市自身没有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主要承担中央交给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任务,支援范围涵盖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其中有扶贫任务的是8省区90个县旗。今年以来,北京市形成“五首”(树立首要意识、坚持首善标准、发挥首都优势、发扬首创精神、争创首位效益)为特点的扶贫协作模式,为助力受援地区39个县级地区、45.2万贫困人口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新明表情严肃、站姿挺拔、说话声调平稳有力,俨然一位新闻发言人。被记者夸记忆力好时,他马上展现了幽默的一面,讲了一个笑话:“在西藏工作,由于高原缺氧,经常出现断片情形。有一次开会,有位领导讲话,开场白是‘同志们,下面我讲四点’,讲了三点后,完全想不起来第四点是什么了。后来大家相互传授,上台讲话,就模糊说:‘同志们,下面我讲几点意见。’想到几点就讲几点,听会的人也发现不了破绽,这是大家总结出来的高原经验!”他讲得绘声绘色,明朗的笑容里流露出超然的神态。

采访马新明的第一个问题是,他工作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马新明说:“一辈子有两件事令我终生难忘,一是高考,为了备考,白天做不出来的数理化题,晚上做梦都在解题。二是做扶贫支援工作,很像备战高考,经常会梦到扶贫,在攻克着每一道扶贫难题,可以说是想扶贫、干扶贫、梦扶贫。”

北京市支援合作办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一线调研推动工作。马新明也因此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办公室放一个行李箱,随时准备出差。仅8月,他就去了内蒙古2趟,新疆、青海、西藏、河北各1趟,飞了2万多公里。

工作虽然忙碌,成就感却很强。

马新明的微信朋友圈,经常第一时间传来各方喜讯:第六个全国扶贫日北京扶贫协作论坛成功举办、人大附中与拉萨签订办学协议、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北京小镇第二期民俗街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市获得全国消费扶贫案例奖、北京国际广告节捐赠9.7亿元扶贫公益广告……在北京扶贫支援大数据平台,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扶贫项目及其动态进展。

过去,扶贫支援主要是靠政府推动工作,现在还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中。马新明说,在今年“北京榜样·扶贫之星”启动仪式上,全市爱心企业及社会组织现场捐赠价值总额4.9亿元;今年1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发行第一张消费扶贫爱心信用卡,发布第一个消费扶贫产品目录,现在消费扶贫“七进”工作推动得也很好,今年上半年北京消费扶贫总额超57亿元。

同时,马新明也看到北京市的消费扶贫在质量、品牌、规模、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2018年北京市政协全会期间,他提交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的提案》,着重从加强组织领导、助力提升受援地农产品质量、加大消费扶贫“七进”、创建消费扶贫示范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马新明私下乐于“推销”各种扶贫产品,“北京扶贫支援地区多处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但地域广阔、气候独特、生态环境好、污染程度低,当地的特色产品绿色保健、物美价廉。”

他说自己最喜欢吃西藏的青稞和新疆和田的大枣,“青稞不仅独特美味,还是降血糖血脂的食品。和田大枣个大肉厚,营养价值很高。”

夫妻两届援藏

马新明的妻子孙伶伶是山东烟台人,他们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友,两人相识于学校长跑队。

大学时期的马新明又黑又瘦,只有108斤,是校运会5000米和1万米长跑的冠军和纪录保持者,人称“滇马”。孙伶伶则是每年校运会女子3000米和5000米的冠军。

当时有同学调侃马新明“穷得只剩下铮铮铁骨”,而孙伶伶最欣赏他敢于担当的性格。孙伶伶在马新明眼里,“就是一个傻姑娘,只有善心善念,毫无私心杂念。”

大学毕业后,踏实肯干的马新明很快得到了孙伶伶家人的认可。但因千百年来彝族同族通婚的习俗,他们努力了8年才修成正果,至今难忘2002年他们婚后第一次回云南老家时,乡亲们连续3天为他们举办篝火晚会,为他们庆贺。

他们两人的事业学业也很顺利,相继都获得了博士学位。

生命中的转折,往往出自偶然。2010年4月的一天,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的马新明向领导汇报工作时,领导接了一个电话,马新明听出,组织上希望去援藏的那位同志有困难去不了。马新明马上表明:“我可以去援藏”,领导劝他与家里人商量商量。

马新明相信妻子孙伶伶会支持他。他大学时为挣学费去家具厂打工、做家教、抄信封、贴广告,毕业后留校在宣传部编校刊,后来又去北京市新闻出版

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读研、读博、出国,每一次变动,孙伶伶都是一句话:“你想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你。”

那年,马新明37岁,是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基层工作处处长,有北大新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正是组织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孙伶伶获得北大法学硕士、博士,有日本留学经历,后在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工作,期间被选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刚回国,事业正处于上升期。

马新明将自己的决定告诉孙伶伶。没过几天,孙伶伶也先斩后奏,她告诉马新明,社科院也有援藏任务,西藏社科院需要一名援藏干部担任《西藏研究》英文版编辑,她已经报了名。马新明至今还记得孙伶伶当时说:到西藏同甘共苦、建功立业。

于是,夫妻俩一起去援藏。

在拉萨,他们住在北京援藏公寓,家里经常有援藏干部、拉萨同事、结对的藏族“亲戚”做客。他们的家,因为马新明要求“当天事当天毕”,特别是“信息简报不过夜”,所以,凌晨一两点也会有人请示工作,而不管多晚,开门的人都是跑前跑后协助工作的孙伶伶。

援藏三年届满时,马新明正在忙着实景剧《文成公主》公演的事。那段时间,他的痛风很严重,膝盖如同大碗口般粗肿、红胀而光亮,孙伶伶曾流着眼泪劝他回北京。可马新明却说放不下一摊子事,一定要看到《文成公主》公演。随后,在组织的支持下,他俩决定再干一届,多为西藏发展献力。

马新明和孙伶伶俨然成为地道的西藏人,与当地干部群众融为一体。工作起来更是不惜力,得到了当地领导同事的赞誉。马新明说:“我之所以同意延长援藏,是因为拉萨有干事的环境,能够为当地群众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自己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拉萨,马新明患了痛风,用断过一根用于登山的铝合金拐杖,拄过双拐,坐过轮椅。孙伶伶患了溃疡性结肠炎,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她也从长发剪成了短发。

很多人问过他援藏后不后悔。他回答,援藏付出的确很多,但收获更多。

“我爱人说,哪怕跟着我去当乞丐也愿意,这是我前行的动力。”马新明说,“我还是穷学生时,她就这样说,也一直在兑现着她的承诺。”

“未名奖学金”已走过22岁

1997年5月,马新明、孙伶伶与几位北大和政法大学的同学一道,发起了“未名奖(助)学金”,资助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学生。22年来,“未名”规模不断壮大,在身边好友的支持下,已经资助了8000多名学生。

孙伶伶对“未名”的解释是:在未名湖畔做出的决定,故曰“未名”;不求名不求利、不宣传不炒作,故曰“未名”;以北大之象征“未名”激励边远学生,故曰“未名”。

2011年,他们把“未名”带到了西藏,与演员陈坤“行走的力量”共同发起了“京藏情·温暖行动”,为西藏学生捐冬衣。之后,“温暖行动”的系列活动继续开展,更多的人献爱心,更多的人受益。

多年来,孙伶伶承担了“未名”的大部分工作。而“未名”走得远,得益于其公开透明的制度,得益于他们夫妻的为人。“未名”从设立那年就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之后,根据每年5月的《全体捐助人会议纪要》补充修改,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规范。

他们的坚持,源于内心的那份来自社会的温暖。

10岁那年,马新明曾辍学,他为争取上学绝食过3天,“父老乡亲省下买盐的钱,省吃俭用支持我上学,包括帮助我们家种地收割等。”“千里彝区无乞丐”,说的就是彝族人守望相助的好传统。

五年级以前的马新明,因为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数学和语文没有同时及格过。六年级的时候,他的班主任吴老师让他当班长,他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鼓励,觉得不能辜负老师的信任。此后,他一直当班长,一路都是学霸。1991年,作为丽江市的状元,他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系行政管理学专业,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他获得希望工程奖学金,每月有50元资助。这在当时来讲,足以够他生活。

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要尽我最大努力,回馈需要帮助的人。”

回报社会,援藏是最好的实践机会。

在拉萨,马新明夫妇前后6年结下了10多门“亲戚”,有林周县阿朗乡阿布村的、尼木县尚日村的、堆龙德庆区东嘎村的,还有拉萨SOS儿童村的。逢年过节,他们会用工资买上礼物去看“亲戚”,还邀亲戚去自己家喝甜茶、吃饺子、拉家常,而马新明总是不忘嘱咐贫困群众要自信、要勤勉……回到北京后,只要“亲戚”有什么困难,他们俩都会倾囊相助。

我们赶上了伟大的时代

10月30日,马新明随北京市政协到牛街街道调研首都民族工作。在协商恳谈会上,他说:“今天是中国的民族关系最好时期,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我们党长期实践探索走出的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治理道路,对照今天依然饱受民族分裂之苦的国家,更加充分证明我国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典范,在全球和国家治理中具有示范意义,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这是马新明的肺腑之言。尤其是援藏的经历,让他深刻体悟到维护西藏发展稳定对国家的非凡战略意义。

援藏期间,马新明参与了拉萨的很多重大建设,包括完成拉萨“六城同创”、公共交通体系改革,连续组织四届雪顿节,建成拉萨文体中心、德吉罗布儿童乐园、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实现拉萨广播电视台增频上星,打造剧场版《文成公主》,推动拉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凝聚着他的努力付出,承载着他美好的回忆。

牵头负责拉萨市公交改革时,马新明到拉萨仅仅3个月。他和同事们用一周时间,完成了579辆中巴车的退市工作。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在马新明接受访谈的文章中可以找到:“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藏,社会管理是项艰巨任务……处理这些问题,一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不推诿、不退缩、不敷衍。二要充分调研,摸清情况,吃透中央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依规办事,硬性任务柔性操作。三要心里装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四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要一对一、挨家挨户进行交流,沟通思想,实行信息先行发布制度,确保正确信息引领舆论。五要依法处理,必须用法律的尺子来考量各项工作,做到公平与正义。”

这也体现了马新明一贯的为民思想和担当作为。

《文成公主》则是马新明援藏岁月刻骨铭心的纪念,他电脑里至今保存着为此修改过的300多份文件。

2012年10月,剧场版《文成公主》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前,马新明整整忙碌了4个月:邀请《印象·刘三姐》的策划和主创梅帅元参与项目,邀请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谭晶、王莉,请北京市委领导出面协调演出档期……孙伶伶也跟着帮忙,在北京期间,他们租住在剧院附近的宾馆,20多天连家都没回。

后来打造实景版《文成公主》时,马新明遇到了文成公主主题公园的风波,面对质疑声,他的态度是:“不同角度的提醒,有利于改进工作。”从选址到首演,在各方面的支持下,项目团队用8个月干完了需要平时3年完成的事。如今,《文成公主》已经成为西藏的一张文化名片,更给当地的农牧民带来增收。

剧中有一句歌词马新明很喜欢:“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

这正是马新明内心的真实写照。他说:“我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大山里走出的彝家孩子,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路在脚下延伸,梦想在耕耘中开花结果。马新明用脚踏实地的步履,行走在洒满爱的阳光路上。我们祝福他,一路春暖花开,一路秋实满枝。

心路·心语

■高原经验

马新明表情严肃、站姿挺拔、说话声调平稳有力,俨然一位新闻发言人。被记者夸记忆力好时,他马上展现了幽默的一面,讲了一个笑话:“在西藏工作,由于高原缺氧,经常出现断片情形。有一次开会,有位领导讲话,开场白是‘同志们,下面我讲四点’,讲了三点后,完全想不起来第四点是什么了。后来大家相互传授,上台讲话,就模糊说:‘同志们,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梦里扶贫

马新明说:“一辈子有两件事令我终生难忘,一是高考,为了备考,白天做不出来的数理化题,晚上做梦都在解题。二是做扶贫支援工作,很像备战高考,经常会梦到扶贫。”

■比翼齐飞

“我爱人说,哪怕跟着我去当乞丐也愿意,这是我前行的动力。”马新明说,“我还是穷学生时,她就这样说,也一直在兑现着她的承诺。”

■价值所在

马新明说:“我之所以同意延长援藏,是因为拉萨有干事的环境,能够为当地群众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自己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人间故乡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马新明说:“我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大山里走出的彝家孩子,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