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对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要“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优化界别设置,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等内容。其中,制度建设和凝聚共识成为关键热词。
共识是共同的认识,是指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念,也是通过协商讨论,消除分歧,达到思想认识一致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凝聚共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的亮点。
在国家政治体系中,把党的主张通过广泛协商,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必须的。人民政协要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依靠什么?靠协商、靠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来推动促进。
人民政协要凝聚哪些方面的共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凝聚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内部各民主党派团体各界人士以及各级政协委员的共识。广大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这个大平台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把人民政协这个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建设好,围绕一个共同奋斗目标,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推动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思想认识的共同进步。其次是在政协工作中凝聚共识。统一战线和政协组织各方面人士认识理解接受党的主张的过程是凝聚共识的过程;中共党委采纳和集中委员以及党外人士智慧也是凝聚共识的过程;政协委员在履职过程中研究宣传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把党的主张转化成社会各界的共识,更是凝聚共识。第三,广泛联系团结界别群众,扩大共识面。各党派、各界别、各团体的代表人士和政协委员通过广泛联系界别群众,团结界别人士,帮助界别群众反映诉求,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积极推动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同样是凝聚共识。这种凝聚共识是发散性的、有内在逻辑和关联的、一圈比一圈大的同心圆,也是更大范围的共识和使命。
人民政协凝聚共识有哪些方法和路径呢?汪洋主席多次强调,要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政协是政治协商的平台,是专门协商的机构,共识就是在协商中产生、形成和推动的。
首先,要在各级政协委员中凝聚共识。通过学习让政协党组成员和党员委员先学一步,悟深一点,在委员中起到带头、中坚作用。十三届全国政协开展了谈心谈话制度,每个党组成员都要跟党外委员开展以凝聚共识为导向的谈心谈话活动,汪洋主席率先垂范,已经成为一项制度安排。全国政协还有一系列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规范,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在履职工作中凝聚共识。
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发挥委员联系面广、代表性强的优势作用,紧扣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重要部署和人民群众的重要关切,让政协委员带着问题、带着政策进行调研履职,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汇集、反映诉求,推动问题的解决,通过人民政协各种有效的调研、视察、考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既畅通渠道,化解矛盾,也增进团结和谐、凝聚共识。
第三,在面向社会传播中凝聚共识。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创建的委员讲堂、全国政协重大专项工作宣讲团等新平台成为了新时代人民政协履职的新亮点,这种新履职平台既是专门协商议政的平台,也是凝聚共识的平台,还是传播共识的平台。这种履职平台主要是组织政协委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主动发声,宣传阐释中央精神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同时运用现代网络新技术进行广泛传播,达到扩大影响、传播共识的目的。这一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不断提高质量。
第四,在协商互动中凝聚共识。
协商互动交流在政协各项履职工作已经得到普遍运用。比如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网络议政远程协商、委员讲堂、专题宣讲活动等,都把互动协商交流作为重要的履职内容并作出制度安排。互动中既有问,也有答,问者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委员身后的界别和社会关注;答者不仅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也传达了政府部门的态度。这一问一答,既是协商,也是理性说服,达到了沟通交流、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目的。
第五,在对外交流交往中不断凝聚共识。全国政协有外事委员会,政协委员中有对外交流经验丰富的委员,有定期对外交流的互访活动。民主党派中有致公党,界别中有侨联界、对外友好界人士,全国政协还有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等机构经常开展各种对外交流活动。每年政协全会还邀请海外人士列席会议,这些海外侨胞都是在居住国有影响力的友好人士,应通过政协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加强对外交流交往,在新时代凝聚海内外的共识方面作出新样子。
如何做好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工作?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加强学习,增强政治定力。要强化理论武装,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统一战线史、人民政协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大局观,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政治定力,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提高履职能力水平,增强凝聚共识的效果。把凝聚共识融入到政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抓好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切实提高履职本领。既要树立问题导向,也要强调目标效果导向,扭住凝聚共识的牛鼻子。
把握凝聚共识的方式方法,提升凝聚共识的质量。凝聚共识既是做思想、认识方面的工作,同时也是政协的主要职能。因此,做好凝聚共识工作,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要求、新问题、新诉求,不断推动新实践,研究新规律,建立机制,提高工作质量。要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增进一致而不强求一律,尊重差异而不扩大分歧,包容多样而不丧失主导,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积极传播共识,厚植政治基础。共识不能止步于政协内部,还要向社会广泛传播,把这种共识转为社会的共识,转化为全社会奋进向前的动力,厚植政治基础和人心基础。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创新履职工作开展的委员讲堂、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等工作效果影响较好,委员们利用自身的特长、专业知识和影响力主动发声,宣讲解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帮助党和政府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并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进行广泛传播,扩大影响力,达到了凝聚人心,传播共识的目的。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务之要,在学习贯彻中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通过有效的工作,更好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为开创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干出新样子做出新贡献。
(作者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