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库恩、李君如、易明、钱乘旦、房宁……11月1日至2日,20余位中外知名学者齐聚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在主题为“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的学术论坛上展开一场头脑风暴。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由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库恩基金会主办。两天时间里,与会嘉宾学者们围绕“中国道路的文明根源”“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等议题发表观点、碰撞交流。
论坛中方主办方负责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潘岳,论坛美方主办方负责人、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分别致辞并分享观点。
论坛现场
正在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的西藏自治区各大寺庙的中青年经师学员,新疆乡村基层阿訇学员,福建省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学员,民营企业家学员,八个民主党派学员、海外各华文传媒的学员共400余人现场聆听论坛,中外学者与各界学员共聚一堂,多元对话,气氛热烈。
为何要举办这场学术论坛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闭幕第二天,中华文化学院旋即举办这场顶尖思想盛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世界格局面临大变局,“中国之治”迈向新境界。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基因。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一不向世界昭示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和蓬勃生机。举办这场论坛,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理念,恰当其时。
从中华文化学院角度来看,举办“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论坛是中华文化学院的使命担当。可以说,举办论坛着眼于“中华文化学院”的职责使命,源自于学院“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认同”的教培改革成果,也得益于学院长期从事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的深厚积淀。同时,中华文化学院还拥有着“大咖云集”的专家学术资源,尤其是依托中华文化学院对外传播平台,邀请西方政要、外籍友华学者小约翰·柯布、安乐哲、顾彬、贝淡宁、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海泽等来院讲座,学院日益成为研究中华文明、推进中西互鉴的学术高地。
论坛“星光熠熠”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论坛云集了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与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等的知名汉学家和学者,如: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改革友谊奖获得者、《他改变了中国》作者、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
易明——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主任;
顾彬——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终身教授;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钱乘旦——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
他们亮相“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论坛,让古老的中华文明与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来了一次面对面的碰撞与交流,在换位思考中打破根深蒂固的价值偏见,在思想交锋中找到中西文明的契合点,并积极探寻向西方世界讲清“中国道路”的方式,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中共同的挑战。
部分精彩观点速览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潘岳:
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是开放的,我们必然高举新型全球化旗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集中精力办大事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制度参考。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不会导向大国霸权冲突的老路,而会为各个文明国家和平共赢探索新路。
唯有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才会淬炼出真正的共同价值。
罗伯特·库恩:
新中国成立70年的成就,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和正确决策有着直接关系,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经济和市场活力,中国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虽然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条件和文化,但中国认为其扶贫经验可以提供帮助。当未来的历史学家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编年史时,中国的精准扶贫很可能就是专题故事之一。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忠实继承者,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追求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终身教授顾彬:
我们站在今天的历史时点,关于中国的一个无从绕过的重要问题是,如何理解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和世界。理解、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想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了解是很难的,但也是可能的。这里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各领域不断深入的沟通交流,尽可能地减少误解、获得正确的理解、了解,实现双赢。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主任易明: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大国,影响着国际体系的未来,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塑造未来的国际秩序。很少有国家能够将达成全球共识所需的智力、经济和政治资源聚集在一起,而中国作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者,有机会挺身而出,启动这一进程。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国家取得成功,古老的文明恢复了自信,重新找到了自我,文明的多样性再次焕发新生,文明间的平等关系正在重新树立。现代化的成功与否,在于一个国家能否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寻找自身的发展道路是每一个国家最关键的任务,历史和现实都说明这一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
中国做新型大国,周边是第一层感知区,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先要迈好新周边关系、秩序和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步。
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
中美两国要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需要两国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决心和共同繁荣,而非自我怀疑和恐惧。两国要摆脱“交易的艺术”所带来的危险,接受“中庸的智慧”。
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教授兼研究所所长克里•布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中国量身定制的,有其独特的成分和元素,它是由其独特的文化和知识背景所支撑和约束的。中国的规模和作为一个经济体的突出地位,意味着中国的独特性具有特殊的潜力和现实性。欧洲和美国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对中国传统基本知识缺乏了解的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湘穗:
中国经济总量上升到美国的63%,中国从中低端向上发展,原本在产业链上依存的两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从世界发展的大势来看,一定是走向多极化,走向多元化,以美国主导的单一世界体系一定会瓦解,变为多极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