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安乐哲:“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可能性

发布时间: 2019-11-05 10:13 | 来源: 中新社 | 作者: 李晗雪 张舵 邢利宇 | 责任编辑: 江虹霖

中新社北京11月2日电 (李晗雪 张舵 邢利宇)“《论语》中的‘己欲达而达人’,描述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可能性。”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向中新社记者讲述研究中国古典哲学过程中所发现、具有现代价值的理念。

  11月1日,安乐哲在论坛上发言。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在11月1日至2日由中华文化学院和库恩基金会主办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论坛上,数位中外学者谈到了中国古典思想与政治治理经验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安乐哲曾翻译《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中国典籍,著有《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等著作。他在会议发言中说,中国有大量高质量的西方典籍译本和求知若渴的年轻读者;在西方,却难以找到介绍中国杰出思想家的书籍。如何对中国与西方公众讲述儒学等中国古典思想的意义,已是一个挑战。

以“己欲达而达人”为例,安乐哲说,这一理念认为,人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方能共同成长、共同提高。他认为,当个人主义的、零和博弈的人际、国际交往模式已难以解决当今世界许多问题,这种认识到各方相互依赖性的新关系模式值得尝试。

  11月1日,贝淡宁在论坛上发言。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Daniel A. Bell)教授提出,贤能政治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他认为,中国古代对统治者美德与选贤任能的讨论十分丰富,其重要理念是挖掘出能力出众的人参与政治治理;中国过去几十年崛起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现代化的“贤能政治”。

“不仅是中国文明,所有古代文明中,都仍能发现现代价值。”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钱乘旦说,一些当代困境有时让我们感到陷入“死路”,此时古代文明的智慧常常能带来启发。例如,面对近代工业发展中“征服自然”、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所造成生态失衡,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提供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另一条思路。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宋怡明(Michael A. Szonyi)就中国文明与中国道路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反思。他认为,中国发展道路与其历史遗产联系紧密,中国古典时期的政治智慧与治理经验经过数千年的发酵与流转,在今天依旧发挥着重要的资政作用。在此基础上,还需甄别传统治道中的有益因素与过时因素,将有益传统与现代治理需要结合起来。

宋怡明指出,中国的现代发展也在促进中国文明意涵的扩充与丰富。“文明与发展道路之间的交互性,将成为理解中国道路与中国问题的重要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