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使用过曹素功,更多人听说过曹素功,但大部分人都不曾料到,如今,这一350余年的老字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
将曹素功逼入窘境的,并非因为经营不善,也并非因为竞争落败,而是一纸轻飘而来的旧区改造动迁计划。“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得不到重视与扶持,那么‘百年曹素功’,恐怕要变成‘曹素功百年之后’了。”曹素功的员工们颇有些彷徨和无奈。
为了了解更多情况,10月16日,上海市政协委员陈海波、张国恩等赶赴曹素功开展现场调研。从上海笔墨博物馆到上海墨厂生产基地,一路行来,委员们感慨万千:“制作一块半巴掌大小的墨锭要费多少时间?传承一家老字号又耗费着多少人的心血?那些为此默默艰苦耕耘着的非遗人,更需要关注。”
从康熙六年(1667年)创立至今,曹素功品牌延绵352年,子孙相传,历经十几代。咸丰年间,其九世孙携带墨具,经苏州最终定居上海。彼时,上海万商云集,文化与工商业发达。在这样的环境中,曹氏子孙秉承祖上的制墨配方和经营特点,又从职工中选拔谙熟经营之道的经理人才,努力开拓,墨肆逐渐扩大,跻身于上海文房四宝名店之列。“一转眼,曹素功与上海结缘也已150多年,更与这个城市珍贵的文化记忆深深交叠在一起。”张国恩委员如是说。
除了曹素功,创建于康熙三十三年的周虎臣也是拥有300多年的历史的老品牌。而把拥有300多年历史的上海老周虎臣笔厂和上海墨厂(徽歙曹素功)组成的生产型企业,是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公司在这个时代为国家民族文化品牌扛下的大旗。在团队一批又一批人的艰苦耕耘、传承创新下,这一具有民族魂魄精神的文化品牌不断与时俱进,传承着对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
2008年,该公司建成了全国第一家以笔墨为主的3A级笔墨博物馆——上海笔墨博物馆,并免费开放,成为了中小学生科普和社会实践的基地。而上海墨厂的所在,也成了上海仅有的两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
辛勤的守护,逐渐恢复的元气,重拾行业翘楚荣耀的曹素功怎么都没有想到会遭遇一纸动迁的命运,更让他们无措的是极低的动迁费———每平方米动迁费为该区域民居动迁费的1/7。新的场地若无法着落,人员、生产都将停滞,企业与老字号品牌的前路都将消逝。
“曹素功,是上海乃至国家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是一份无价的文化之宝、品牌之宝,利用好,发展好,对后人都是有意义的事。当前,国家文化战略大发展且市政府对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也提出要求。而350多年的老字号文化品牌却来到了存亡的关键时机,这是需要反思的。”在陈海波委员看来,或许动迁计划已难以挽回。那么,如何化危机为机遇,如何让这样重要的民族品牌在城市发展中延续就需要尽快地找到答案。
参与现场调研的几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认为,分析曹素功的现状、展望品牌的未来,政府相关部门若能够给予大力支持,一定会对促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恢复品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委员们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呼吁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