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海格尔木:长江源村牧民过上了新生活

发布时间: 2019-10-08 09:11:41 | 来源: 每日甘肃 | 作者: 每日甘肃 | 责任编辑: 王静

9月26日,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宣传部主办的“‘共饮长江水 同为追梦人’全国党媒海西融媒体行”采访团走进总书记视察过的高原村落——长江源村,了解生态移民村牧民生活的新变化。

“以前我们过着游牧生活,自然环境恶劣,住的是帐篷,每年将近一半时间喝的是冰雪融水,出行只有马和牛,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孩子们入学率不到50%。”长江源村原村党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想起以前的生活,皱了皱眉头。

长江源村党群服务中心

如今的长江源村,是典型的生态移民村,隶属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原村址位于长江源头沱沱河流域。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镇6个牧业村128户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移民搬迁到格尔木市南郊居住,2006年8月民政部门正式批准为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寓意“来自长江源头和饮水思源、不忘党的恩情”。

“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更尕南杰说,“搬下来之后,搬迁牧民享受国家草原奖补政策。同时,国家对16周岁以下55周岁以上牧民群众每人每年发放困难补助5600元,燃料补助每户每年3000元,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22828元。”

唐古拉山镇文化站

据了解,目前长江源村全村的501万亩草场已实现全部禁牧,并组建了190余名管护员对草场进行保护监管,植被恢复良好,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我们像保护生命一样地保护水源地,现在草比以前厚了、绿了,野驴、野牛等野生动物多了,河道里也几乎看不到垃圾了,干干净净的。”更尕南杰欣慰地说,“这也算是我们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长江源村通过上级支持和群众自筹,硬化了村内道路,建成了民族学校、村办公楼、文化广场、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和完善了给排水、电力、垃圾填埋场、路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和以前相比,看病、孩子上学都很方便,尤其是孩子上学条件的改善,直接影响了一代人,现在适龄孩子入学率达到100%。”更尕南杰发出感慨。

长江源民族学校举行升旗仪式,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小学生齐唱国歌,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一栋栋教学楼林立,一池池小花园里花开得正盛,一名名小学生精神面貌饱满。“叔叔阿姨好,叔叔阿姨再见。”走进长江源民族学校,一路上碰到的小学生,都会有礼貌地向记者们打招呼。

“我们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唐古拉山乡完全小学,至今已有61年的历史了。”校长李军说,“截至目前,学校共有15个教学班,700名学生,生源都是来自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和曲麻莱县三江源移民的藏族孩子。”

  学生们在做科学实验

从马背学校、游牧学校、帐篷学校,到现在的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教学楼、综合楼、风雨操场、食堂、浴池一应俱全的民族学校,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教学管理越来越人性化,入学率也越来越高。“牧民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就是对我们学校的认同。”李军介绍,学校将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文明教育融入平时的课堂及生活中,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明显地提升了。

据了解,学校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教研质量。适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学生毕业率100%、升学率100%。近年来,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齐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全部课程,并执行国家二类模式双语教学。学校也先后获得了“州级民族团结先进学校”“海西州优秀学校”等诸多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