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建议:加强多元化中医药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 2019-09-26 10:3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卢佳静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

中国网讯(记者卢佳静)  9月22日上午,第三届中医药文化大会期间,“中医药发展与人才培养”主题沙龙在扁鹊故里河北邢台内丘召开。本次沙龙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与第三届中医药文化大会组委会联合主办,中国网《议库》平台、中国网政协频道承办。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医药界专家和政府官员等齐聚一堂,围绕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传统中国医药技艺传承模式与现代医药人才学科培养模式融合等议题进行主题发言和互动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在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也逐渐壮大,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中医药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规模、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医药卫生技术人才匮乏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全国卫生技术人才情况统计,见表1,尽管全国中医药卫生技术才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医医疗服务的供给,但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超过10%,难以满足在各项利好条件推动下的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需求。

(二)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短缺

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中医药人才从中医药学院毕业,包括继续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2017年)》统计,我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43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西医药院校100 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非医药院校164所。近五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高等西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毕业生、高等非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毕业生总数持续增加,已达22万人,见表2,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说明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足。同时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我国中医医院人员学历构成比(表3),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中医类卫生人员学历总体偏低,大专学历占比最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还不到7%,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制约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学历教育,特别是扩大研究生教育比例。

(三)中医药留学生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国际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来华中医药留学生在学历层次和地域分布不均衡。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显示,2013-2017年来华中医药留学生以本科生为主,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基本在20%左右,不超过25%;地域分布集中在亚洲,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欧美国家较少,见表4、表5,面对“一带一路”国家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立法推广的迅速发展,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短缺难以满足这些国家对中医药的强烈需求。

(四) 中医药基层服务人才不足

一直以来中医药基层服务人才不足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一大瓶颈。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情况分析,基层中医师占全国卫生机构同类人员总数比例不超过25%,基层中药师占比不超过30%,而且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中医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问题突出。

对此,司富春建议要加强多元化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与生源集中的中学建立生源基地,开展高校与中学,专家教授与高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对中医药高校及专业的认同感,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另一方面允许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通过自主招生等途径,招收有中医家传背景或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药学、有较大中医药发展潜力的学生,以及吸引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学生学习中医,提升中医药生源质量。

第二,在教育教学方面,根据培养需求改革学制和招生制度,如开设中医青少年班、中医经典传承班、岐黄国医班、时珍国药班、卓越中医师、卓越中药师等多种人才培养专业,吸引优秀生源。

第三,以健康中国建设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为抓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培养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药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文化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

(二)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

第一,扩大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尤其增加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招生规模。

第二,加强中医高层次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学术底蕴深厚、特色技术鲜明、临床疗效显著、人才梯队完备、群众影响广泛的中医特色传承流派,开展中医药传承规律、传承模式研究,培养传承创新人才。

第三,加强中医药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可通过建设中医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基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在教学中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当前国内外的学科发展前沿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

(三)加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

第一,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结合国内外社会的需求和自身教学的实际学科优势,开设“订单式”培养。如按国籍设立班级,同一国学生独立成班;根据各国的需求,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形成订单式培养模式。如针对以英文作为医学生授课语言的国家,制定英文授课培养方案,减轻学生因语言问题带来的学习困难;对于非英文授课的医学生,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一年的汉语言补习,以中文作为中医学习语言。

第二,建立起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核心课程体系,其中包含中西医结合的必备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以及中西医结合规律性与方法性的把握,使其能够汇聚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精髓,吸引国外生源。

第三,搭建能够有效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平台。与国外的知名高校合作成立传统医药合作交流平台,实地学习各国传统医药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培养在多元化环境中克服文化和语言差异的能力,加快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

第四,因材施教,改革授课方式。可在直接面授为主要授课形式的基础上,增加网络授课内容作为补充,打破中医学习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满足学生课后学习的需求。

(四)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

第一,创新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使优秀的资源能够向基层倾斜,培养更多的基层人才。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农村卫生机构等,应开展定向培养人才输送通道,对愿意去基层的医学生制定适度减免部分学费或免费培养政策。

第二,建设一批“学经典、用经方、传经验”培训基地,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开展中医经典传承远程教育培训,开展社区社区师带徒项目,推广中医药技术方法,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第三,定期举办“西学中”、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医药人才高级培训班、乡村医生中医药培训等学习培训班,努力提高中医药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壮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相关阅读:中医药人才培养路在何方?中国网议库邀大咖答疑并将形成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