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苏华:一颗报国心 一条职教路

发布时间: 2019-09-25 10:17 | 来源: 团结报 | 作者: 万李娜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2014年4月20日,苏华(右)在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梅花乡中心学校调研。

他是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教社副理事长、四川国弘现代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苏华。

29年来,苏华以一颗报国之心,矢志不移发展职业教育,见证和参与了职业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培养了无数技能人才,帮助千万家户庭脱贫致富。

他不仅有开办学校的教育实践,更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围绕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为国家教育改革贡献力量和智慧。

一个志向:从事职业教育“裕国利民”

20世纪90年代初,苏华在劳动部门培训中心工作时,读到了黄炎培先生主持起草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宣言书中描绘的“学校无不用之成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业”的美好愿景让苏华倍感向往。

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苏华在内心种下一个“梦想”:让更多的人“从事实业”“发明新器物”。此后,苏华阅读了大量职业教育方面的书籍和资料,愈发觉得职业教育可以让每一个人都有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能够“裕国利民”。凭着这份憧憬,苏华毅然走上了职业教育的道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进行,各行各业也都急需大量的合格劳动者,然而,当时全国文盲、半文盲比例在15%以上,职业技能人才更是缺乏。因此,政府开始鼓励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样化,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合格劳动者。

然而彼时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由于传统职业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偏重理论,实践操作普遍薄弱,成为了“黑板上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前沿、服务企业需求的能力和意识不足,课程教材的知识内容相对滞后,很多学员到了岗位上才发现很多知识用不上。

苏华决心改变“黑板上的职业教育”这种现状。

“我们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放在首位,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苏华的行动走在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

苏华接手的四川省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在过去办学条件差,实训设备几乎没有,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狠抓产教融合,把这所学校创建成为全国首批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苏华注重课程的改革,培训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美容美发、烹饪、外语培训等多个方面,常常处于生源火爆的状态,大量的下岗工人、农村劳动力人口等通过培训持证上岗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还有不少学员发展的非常好,成了公司骨干。

职业教育给许多人带来了命运的转折,苏华的教育梦想开了花。回顾发展历程,苏华说得最多的,就是时代的推动。

见证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苏华,深刻地认识和感受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将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为祖国各条战线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数以亿计的人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在教育界属于‘冷板凳’。现在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已成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华的言语中透露着欣慰。

从事职业教育29年来,苏华面临的困难并不少。他感到,办好职业教育,最难的就是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建立和长期投入不足。

苏华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他有一个美丽的职教梦:促进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让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不再是一个层次教育,让老百姓认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他是为梦想坚定前行的人。

一种行动:长期职业教育扶贫实践

“培养一名技工,致富一个家庭”。苏华的内心一直坚定这样的信念。这份信念不是偶然,而是来自于他在四川凉山地区长期的职业教育扶贫实践。

彝族学生刘福秀的家在凉山深处的会理县云甸乡荆凉村。从村里到县城,要走58公里崎岖的山路。这里交通闭塞、教育落后,人们靠天吃饭,没有一技之长,很多家庭经济困难。

6年前,刘福秀来到会理职校免费学习。刚到学校的刘福秀,文化基础很差、普通话说不好、性格还很自卑内向……如今,在北京某公司任客户经理的刘福秀,月纯收入已有4000多元。

刘福秀的成长故事就是数千万凉山地区优秀中职毕业生就业成才的缩影。

大小凉山地区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恶劣,在许多山区,多数人还是习惯于靠天吃饭,经济与产业结构单一,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不到普及和应用,生产效率较低。苏华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最重要的是提高贫困山区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转变生产方式。其中,教育扶贫尤其是职教扶贫,是治穷致富的一项根本举措。

2008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四川省职业教育攻坚大会,苏华作为唯一职业院校代表在会上发言。2009年以来,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职教攻坚大会会议精神,苏华团队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职教扶贫,投资举办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和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凉山民族地区孩子打造国内一流的职业教育学习、生活、实训环境,形成从中职、专科到本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初步构建了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多年间,苏华负责的教育集团每年为5000余名贫困学生减免学费、生活费1000多万元。在凉山州的各民族学生已达万人,教职工700多人,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000多人次,毕业生98%获得中级及以上技能证书,就业率达99%……

苏华说:“要真正发挥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的作用,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多年来,苏华和同事们多次前往大小凉山地区比如甘洛县、越西县、喜德县等地,开展多次调研,与学校老师、同学交流,详细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工作、收入情况、对政府有什么期盼等问题,获得了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高度认可。

饮水思源,服务社会。苏华一如既往地聚焦职教扶贫,目前他正致力于继续办好藏区白玉县中职人才培养班、帮扶彝区美姑县等地区“中式烹饪师”培训班等扶贫项目。

除此,苏华力所能及地开展慈善活动。目前,他打算向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的基础上再捐款1000万元,捐款200万元用于资助贵州黔西县贫困学生150名,引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300万元捐款支持民建中央定点帮扶的河北丰宁县建设双师课堂项目。

一片赤诚:为国家教育改革建言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苏华作为唯一民办院校代表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不管是在全国政协大会上,还是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苏华的建言献策大多围绕职业教育展开。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多项重大措施的推出,苏华的一些建议也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中得到了回应。

提出充分发挥职教扶贫的重要作用,积极在贫困地区开展职教扶贫;建议培养造就大批新兴职业农民;提出增加面向中职生的“职教高考”,实施“因材施考”,最后做到“择材录取”……众多建言中,苏华最为重视和牵挂的是“职教高考”。

2016年,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苏华作了《增加职教高考,做到因材施考》的大会发言,就职业教育改革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出建议,受到广泛认同。

苏华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通道问题,而职教高考是关键环节。

“如果说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本科高校的通道是阳关大道,那么中职学生的通道就是羊肠小道。”苏华发现,目前的高考主要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服务,中职学生升入本科学校,只能选择参加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考试,考核方式忽略了技能考核,而且招录数量极少,录取比例很低,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升学需求。

事实上,从2013年起,苏华连续多年针对职教高考提出实施“因材施考”,最后做到“择材录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建议在教育部关于高考改革的有关文件中得到了体现。

如今,职教高考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成为苏华最关注的问题。“落实职教高考制度是实现人才成长的纵向衔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成长的横向衔接。”苏华说。

“在办好教育的同时,围绕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高质量的调研活动,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国家教育改革作贡献。”拥有多重身份的苏华,把参政议政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之一。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苏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注重紧扣“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两方面双向发力”来履职。

作为民建会员,苏华也关注着参政党的建设,他认为,参政党成员首要的是坚定政治信念,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信念、政治原则、政治立场;还要弘扬优良传统,坚持肝胆相照,讲真话、建诤言、当诤友;另外要学习高尚风范,把民主党派先辈们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舍家报国、服务社会、造福民众精神贯穿始终。

作为国有企业董事长,苏华始终把推进企业改革创新放在首位,面对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新要求,面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光荣使命,苏华敢于担当、砥砺奋进,带领公司取得快速发展。

近年来,苏华著有《职业教育标准化管理探索与实践》《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立交桥”实践研究》等专著,担任主编并发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探索与实践》《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高校教材,并获师生与专家好评。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团结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50多篇。

“忠肝不惧创业难,壮志践行报国心。百计千方谋发展,廿载攻坚献吾身。”喜欢阅读的苏华用一首诗表达了20多年来的坚守与努力。

从读到《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那时起,苏华找到了钟情的事业,奋斗的方向,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不忘从业初心,砥砺奋进,才有了梦想花开,铺就生命的一路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