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展暨刺绣大赛在青海省西宁市新宁广场开赛。来自全省各地的755名刺绣选手参加了本次刺绣大赛,400余幅刺绣精品参加刺绣展。
9月2日,记者从我市蒙古族服饰、刺绣手工技艺传承基地了解到,本次大赛规定,参赛选手的作品要在独立完成作品百分之九十后,在比赛现场限一个半小时内进行收尾工作。我市12位蒙古族服饰、刺绣技艺选手代表我市蒙古族服饰刺绣行业参加了本次大赛,其中45岁的莎仁其其格和67岁的才层玛老人分别获得了大赛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获得了20000元和10000元的大赛奖励。
近日,记者在我市蒙古族服饰、刺绣手工技艺传承基地,见到了两位载誉归来的参赛者,67岁的才层玛老人和45岁的莎仁其其格身着艳丽的蒙古族服饰,向记者讲起了她们的刺绣故事。
才层玛老人参加比赛的作品是一副辫套,老人告诉记者,蒙古族已婚的牧民妇女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会将头发辫成两股长长的辫子,搭在胸前,装在一个套子里,久而久之,辫套也成了蒙古族已婚妇女们的装饰,同时也是牧民妇女们的生活必需品。
据老人介绍,眼前这幅色彩明丽、针脚匀称的辫套采用了双绕针绣、单绕针绣、套边绣、锁绣、平绣等多种绣法,辫套上所绣图案有色彩鲜明渐变的联通图案、彩色的祥云和山水,都是大自然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小过着游牧生活的才层玛,家里弟弟妹妹众多,家庭条件有限,衣服破了都是缝缝补补再穿,大了改小,破了再补,长此以来才层玛熟能生巧,针线活在她的手里变得得心应手。结婚后,她接触到了我市州级刺绣传承人毛卫红和婆婆的刺绣作品,心里想着,自己也要学刺绣,等将来自己的女儿出嫁时,亲手绣一套结婚礼服。
在婆婆和老师的指点下,老人开始学刺绣。凭着自己的毅力和耐性,很快掌握了刺绣的各种针法和要领。
自1993年开始,自己能独立完成蒙古族衣服的裁剪和色彩搭配,便开始做衣服往外卖,既减轻了家里的负担,也坚定了自己继续刺绣的决心。老人握着手里的这幅辫套说,现在年龄大了,眼睛不好,只能戴着老花镜刺绣,这幅辫套已经缝制了4个多月。老人4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二等奖。
蒙古族服饰讲究色彩搭配鲜明,饰品搭配有讲究,图案吉祥有寓意,一件手工刺绣的婚礼服绝对能让一对新人备受瞩目。本次大赛莎仁其其格以一件无袖无领的传统婚礼礼服赢得了大赛的一等奖。
全身主要以“青海湖的叶子”图案为主,采用了双绕线绣发、单绕线绣法、套边绣,手法独特,色彩搭配艳丽,堂纳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绣法,也是寓意美好的祝福。
图案中一只卧着的盘羊和一朵祥云都来自于牧民的生活。其中堂纳绣法尤为独特,新人衣服上色彩鲜明的堂纳,取材于山羊口腔内一种器官,一道道彩红般鲜艳的堂纳寓意新人心灵手巧。
衣服下摆处的水獭皮,取材于牧民生活,既保暖又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这次大赛群英荟萃,让我大开眼界,以后也会努力绣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努力让蒙古族刺绣技艺传承下去。”说起她的刺绣经历,她特别感谢毛卫红的栽培。2008年,莎仁其其格跟随我市州级刺绣传承人毛卫红学习蒙古族刺绣技艺,多年来莎仁其其格,一直跟她学习各种刺绣针法,也参加过各地的学习刺绣培训班,曾参加州,市级各种比赛,成绩优异。本次大赛所取得的成绩让莎仁其其格信心倍增,同时也鼓励了更多的蒙古族刺绣能手继续将民族的刺绣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才层玛老人和莎仁琪琪格都是我市蒙古族服饰、刺绣手工技艺的市级传承人,近年来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刺绣能手加入进来并在全省的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蒙古族服饰刺绣其高超的技艺和民族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备受青睐。
吴英其木格,既是蒙古族服饰、刺绣手工技艺传承基地的负责人,也是她创办了格尔木乌仁堂纳德都蒙古族服饰有限公司。这个传承基地,不仅仅是刺绣技艺的传承基地,这里聚集了其他技艺传承人的作品,有音乐、木雕、羊皮鞭、头饰、首饰等各种蒙古族手工艺品。吴英其木格告诉记者,蒙古族刺绣,可以说是马背上的刺绣,牧民们在放牧的时候,下了马,只要手上有一块布一根针和线,随时随地都能绣,凭着自己的心灵手巧,天上的云,河里的水都可以绣在自己的衣服上。等到天黑了,把绣品往怀里一揣就上马了。蒙古族刺绣有别于其他民族刺绣,就是在不借助任何工具,可以随走随停,随停随绣,这也成了蒙古族游牧民的一种生活形式。
多年来,吴英其木格在发扬蒙古族传统刺绣技艺的同时,广纳学徒,传授刺绣技艺,只要有人肯学,她就愿意教,这是一种民族文化,不能让这种文化失传了。”这个蒙古族服饰、刺绣手工技艺传承基地既是她的工作室也是她传授技艺的小课堂,在平时只要是来跟她学习刺绣的人,她都会耐心指导。她说,“青绣”历史悠久、手法独特、风格古朴、品类丰富、针法繁多、色彩艳丽,应用广泛,一直延续不断发展至今,已广泛普及于青海汉、藏、回、土、蒙古、撒拉各民族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