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风光”打造格尔木“摄影天堂”

发布时间: 2019-08-30 15:31 | 来源: 中国摄影报 | 作者: 吴平 | 责任编辑: 王静

“当你追上了那片云,你就到了格尔木”,在青海省格尔木市文联主席王韬充满诗意的介绍中,初夏时节,由本报、青海省摄影家协会、格尔木市委宣传部、格尔木市文联主办的中国摄影报“格尔木摄影培训基地”授牌仪式暨中国摄影报格尔木摄影训练营在“昆仑圣殿,云上之城”格尔木拉开帷幕。


青海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蔡征,格尔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邹晟,青海省摄协驻会负责人达洛、副秘书长董力妤,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罗云贵等嘉宾,与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余位摄影人参与活动。本次中国摄影报培训基地正式落户格尔木,将通过定期举办摄影培训,助力“大美青海·梦幻察尔汗”全国摄影大展、“昆仑圣殿格尔木”天路人文影像全国摄影大展的举办,以摄影带动旅游,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吸引更多的摄影人和游客走进格尔木、了解格尔木,对进一步提升格尔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次摄影训练营特邀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及理论奖获奖者宋刚明担任导师。宋刚明以“读图时代的人文表达”为主题,通过他拍摄自日常生活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了其从事摄影40多年来对人文精神与人文摄影的感悟,讲解了从风光摄影到人文摄影的意义与追求,并在课后和采风实践中为学员们答疑解惑。



通过3天针对性强的理论学习、采风实践、影友擂台赛、照片点评等,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除前往察尔汗盐湖采风外,各地学员还利用课余时间前往昆仑山旅游带、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戈壁雅丹等地,充分领略了格尔木的魅力。格尔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等部门以及市摄影家协会的后勤保障工作人员,通力合作、任劳任怨,保障了本次训练营活动有序开展。

师 说


导师宋刚明:

期望学员多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普通人为主体进行拍摄,一是要多拍,二是要多悟,通过无声的影像来表达人在瞬间的精神世界。希望摄影人不仅会记录影像,更要学会通过影像表达思想、情感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学 记



广西学员覃美春:

格尔木的景色不同于我们广西的青山绿水、草木繁盛,是沧桑、荒凉、辽阔、大气之美,身在其中,让人真正体会到震撼人心的力量。为了参加本次训练营,我们特意提前到达格尔木并前往昆仑山采风,在昆仑山口用无人机拍到了青藏公路汽车与青藏铁路火车交会而行的画面,最终在影友擂台赛中入选,感觉非常开心。本次格尔木之行,是交流之行、学习之行、友谊之行。


四川学员庞国庆:

我们四川西充县摄影家协会12人自驾从西充出发,历时2天抵达格尔木,听宋刚明老师的课,提升了我对摄影的理解,让我学到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今后,我将努力拍摄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作品。


训练营优秀作品图赏

腾飞中的察尔汗 张新南 摄

点评:作者较好地选择了无人机的机位,通过接片技术将对察尔汗湖的观赏、开发浓缩为一幅长卷。纵横交错于湖面的公路仿佛羽翼,对应“腾飞”的主题。但画面的色彩不够明朗舒适,存在一定的色彩堆积,建议通过后期加以改进。

寻路 王效慈 摄

点评:从某种程度上说,野生藏羚羊的生存状态,已经成为青藏高原生态水准的标志。照片中的羊似乎习惯了公路上的车来车往,并未因人类的到来惧怕和躲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可见一斑。不过,由于背景的干扰,藏羚羊显得不够醒目。


天然城堡 马海清 摄

点评:这是一幅兼具科普与审美的照片,造型怪异的“城堡”由结晶盐堆积、风化而成,见证了盐湖的悠久历史。作者采用低机位,令湖面和天空形成了合理的比例分布,可尝试使用更大景深以凸显画面的层次感。

泡沫与浮箱 袁军 摄

点评:面对格尔木地区这一特殊的现象,作者将主体置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形成意趣盎然的景观。建议使用各种技法提高清晰度、扩大景深,以凸显纹理质感。


作业对角线 杨廷功 摄

点评:面对相对单调的取景空间,为了改善构图,摄影人往往会变换拍摄角度、高度和方向。作者采用无人机视角,用线条将画面区分为两个色块,形成了点、线、面的结合,增添了抽象感。但画面未能很好地呈现“作业”这一主题。

盐湖靓影 毛峻英 摄

点评:格尔木地区湖平水阔,天蓝如海,是人像摄影良好的背景。作者选用仰角,增大了晴空白云的占比,画面的左侧还出现了一些丁达尔现象,体现出作者较为丰富的拍摄经验。但模特的姿态略显生硬,另外,如果使用外拍灯补光,效果会更好。


青藏天路 覃美春 摄

点评:格尔木是青海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枢纽城市,也是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的起点,铁路与公路在画面中的交会,直观呈现了这座城市在交通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更大亮点在于澄澈的蓝天、白云与雪山,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出青藏铁路建设工程的环保理念。


走进察尔汗的摄影人 梁建平 摄

点评:画面左侧密集、偏暗调,水面疏朗、偏明调,作者巧妙地将右侧摄影人纳入镜头,实现了左右两侧的均衡。在大光圈的作用下,察尔汗盐湖波光潋滟,但小景深也给焦点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对焦于右侧摄影人,提升对比效果。


野牛沟的信号使者 王心玉 摄

点评:野牛沟位于昆仑山脚下,因常见野牛而得名。这里的通信条件曾经十分恶劣,近年来已大为改观。照片记录了两名通信工作者在野外对线路进行维护的工作景象,画面简洁舒适、透视感强。若以组照的形式对这一主题加以深入表现,效果会更好。


警告 李小玉 摄

点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猛禽怒目圆睁、张开尖喙的凶悍表情,羽翼仿佛战袍,其形象具有一定的拟人效果。照片具有趣味性和科普色彩,如果改换用更长焦距的镜头拍摄,聚焦于猛禽的局部表情,充分表现“警告”的情绪细节,效果会更好。

盐湖上的浪花 张敏瑜 摄

盐湖上的浪花 张敏瑜 摄

点评:前侧光凸显了前景部分的空间层次,丰富了画面的影调和岩石的质感,1/15秒的快门速度使得浪花同时呈现飞溅与虚化两种姿态。远处的工厂意指人类对格尔木资源的开发,“自在的自然”与“人化的自然”实现了和谐统一。

盐湖落日 刘晓明 摄

点评:作者巧妙地将落日、晚霞、湖面、盐花融合在一个画面中,勾勒出盐湖的壮阔之美,以及奇异的自然风貌。快门速度稍慢,虚化了左侧的水流,成为点睛之笔。不过,前景偏暗而细节不足,可通过HDR技术或后期处理予以改善。


盐湖劳作 秦大云 摄

点评:格尔木别称“中国盐湖城”,作者记录了工人在湖边采盐这一生产劳动景象,画面前景、中景、背景层次分布合理,冷暖色调对比强。但焦点以落在前景处为宜,机位也可以适当降低。


路 何小红 摄

点评:在空气透视的作用下,画面由近及远、由深入淡,顶部较大面积的留白提升了画意色彩。车辆驰骋高原,飞轮扬起积雪,红旗迎风招展,为平静的自然带来几分豪迈。


采盐船 董晓军 摄

点评:构图得当,水面倒影与大面积天空衬托出安宁、静谧的画面基调,一大一小两艘盐船呈对比、呼应效果。但画面略倾斜,暗部过于黑,建议后期予以调整。

镜中景 任建荣 摄

点评:这是一幅有新意的摄影小品,反光镜内外空间相互呼应、相映成趣,体现出作者的摄影观察力与审美判断力。作者较好地控制了景深,地面、水面与天空的色块分割与几何构成具有一定的设计感。建议简单调整色调,令画面更为明快。

盐田 刘作让 摄

点评:这幅照片以特写视角,清晰地呈现了“晒盐”这一生产方式,由于水分不断蒸发,湖水具有特殊的质感,盐粒在水中聚集,固态盐呼之欲出。通过读图,让观者对格尔木地区盐田的认知得到提升,但照片的摄影审美属性有待加强。

母子情 余登祥 摄

点评:作者跳出线条、色彩、形状的局限,试图从抽象的图形中发掘具象,在独特的地貌中升华出“母与子”的主题。建议调整为黑白效果,规避色彩造成的视觉干扰。

天路 周刚建 摄

点评:这张照片以一种日常的方式展现当地民众的民俗生活与情感,色彩淡雅,瞬间表现平和却蕴含张力。建议适度调色,并提亮暗部。



点评:用镜头聚焦人民生活是展现城市面貌的重要维度,在蓝天的映衬下,孩童自由释放天性,寓意格尔木市更加幸福的未来。不过,画面略显杂乱,可通过调整机位、焦距、角度加以解决。

文 | 吴平

点评 | 汤天明

视频来源 | 格尔木广播电视台

现场图片 | 微信公众号“青海格尔木佳影像”

综合编辑 | 活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