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让绿色成为永续发展的新动能

发布时间: 2019-08-27 13:25:33 | 来源: 柴达木日报 | 作者: 刘法营 | 责任编辑: 王静

在世人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中,柴达木盆地正如在版图上呈现的大片炽黄的色调,域内荒漠遍野,沙漠连绵。

就在大自然形成海西州生态环境脆弱一面的同时,也赋予这块土地丰富的资源。资源,不断成就着海西的发展;资源,为海西奠定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态文明大旗猎猎,在改变自然面貌、绿染柴达木的同时,循环经济的新发展理念,也在这块土地上深扎根须。跻身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之一,使柴达木盆地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

绿色循环发展,意味着与曾经的粗放发展告别,与高质量发展相拥;绿色循环发展在列出的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命题面前,考量柴达木人在新时代追求绿色发展的智慧和勇毅。

●千淘万漉只为“吃干榨尽”

青海金锋实业有限公司身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工业园内,生产车间只占企业三分之一的面积,大块的空间是一格连着一格的纯碱废液沉淀池。

站在沉淀池边,公司董事长邓良明手指池中清澈见底的液体说:“这是从上游的纯碱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液,在这里蒸发、加工后,就可生产出无水球状氯化钙,主要用于冬季公路防冻防滑等,年销售额可达千万元。”下一步,伴随循环利用技术的提升,公司将通过实施二、三期工程项目,开发生产技术要求更高的食用、医药级无水氯化钙,让废液不但对生态环境不构成影响,而且在循环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能。

从传输管道排出的浮着一团团泡沫的废液,到提出洁白如雪的球状结晶体,这仅仅是循环利用产生“魔力”的其中一环。往上追溯,循环的脉络越发清晰。

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主动进位,在盆地里托起资源综合利用大循环。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自计划经济时代的探采矿藏粗加工,到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开发,逐步形成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四大产业基础。

生态似水,发展如舟。海西州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航程中,把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不仅落实在发展理念的重塑上,同时落在发展方式的重构上。这是海西州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以“四个转变”深度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亮出的海西责任担当。

辽阔的柴达木盆地,既是我省资源富集的聚宝盆,又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西部屏障。海西州在取道赶超中深入持久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在新时代焕发新气象的增长点,成为以绿色集聚发展动能的发力点。

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式,是实现循环发展的目标。海西州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物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把节约作为循环发展之根,把利用作为循环发展之魂,把资源化作为循环发展之本,在推动海西实现绿色发展进程中,打造出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升级版”。

正是在绿色发展的引领下,海西州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全州新能源产业培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入选国家光伏发电应用领跑者基地,工业结构加快了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转变的步伐。依托建成的全国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将循环经济这一更加绿色、更加科学、环境更加友好的发展模式作为海西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构建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更高、环境影响更小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谋划了镁锂钾、新能源、新材料、原油储备及油气加工、特色生物等“五个千”产业集群,倾力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新型工业化基地。

正因海西人在自己的脚下筑起了一条坚实的绿色发展之路,通过严守生态红线和环境底线,为全面小康建设夯实了绿色根基。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柴达木生态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重大生态环保项目实施,启动零排放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新能源示范城市、示范城镇、示范园区,全州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向好中,满足了各族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并为海西在全省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加了宝贵的发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