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变迁 格尔木经济社会民生事业齐头并进

发布时间: 2019-08-27 14:15:56 | 来源: 格尔木日报 | 作者: 李莎莎 格统 | 责任编辑: 王静

1954年,在慕生忠将军的带领下,祖国地图的西部出现了一个新的地理坐标点———格尔木,浩瀚戈壁有了第一座帐篷……从此,格尔木几代人前赴后继,经历六十五载春秋,将格尔木由一个植被稀疏、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建设成为街景美观别致、市容树绿花红、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高原新城”。一个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崛起。

格尔木城区鸟瞰图。摄影 祝桂福

经济建设成就斐然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建政初期,格尔木属于纯牧业时期。各类大小牲畜8720头(只),形成格尔木地区纯牧业的单一产业结构;1958-1962年以工业为主,其中,1958-1960年大上工业,工农牧业冒进;1961-1962年工业下马,工农牧业全面衰退。工业总产值由1959年的1349.89万元下降到不2万元,到1965年恢复到4.58万元;1963-1979年以牧业为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缓慢发展时期。198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格尔木已发展壮大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采选冶炼三大支柱产业,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煤基化工、高原特色轻工业、现代服务业五大新兴主导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39万元迅速跃升至2018年的368.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472倍,年均增长16.6%,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78-1991年,是格尔木改革开放破冰起航的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6%,为接下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打好了基础。1992-1999年,是格尔木完善市场经济、扩大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2000-2012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等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全市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4%。2013-201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和倒逼机制的作用下,全市经济进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常态,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新的发展动能不断集聚,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且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步成长。

地区经济总量居省内位次稳步提升,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4%提高到2018年的12.9%。占海西州的比重由19.1%提高到58.9%。人均生产总值由 1978年的669元增加到2018年的151309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的8.5∶62.1∶29.4调至2018年的1.3∶68.1∶30.6,产业结构已向着以工业为主体,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新格局推进。

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956年的268.3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5.59亿元,比1956年增长580倍,年均增长11%。财力年均两位数增长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农业基础作用稳固 特色农业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三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增加,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稳定施行,取消农业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牧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村经济活力日趋增强, 生态、绿色、有机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向明确。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10.2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2年的34.1%调整为2018年的69%。

畜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转变,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建成。201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比1980年增长70倍,牛奶产量增长57倍。

工业基础逐步夯实  优势产业茁壮成长

当年,格尔木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市只有几家传统性加工厂及一些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全市工业主要是以一些支农性的农机、化肥、水泥等为主,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大批现代化企业及先进管理经验,对轻工、纺织、机械、食品、建材等行业进行整体改造,全市工业企业的实力得到加强。全市依托资源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累计投入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工业(2008-2017年,累计工业投资1442亿元),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格尔木工业园区相继建设,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特色轻工等为主的特色工业基础产业体系初具规模。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工业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2003-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工业增加值所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50%提高到2017年的57.9%,对我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推动着我市经济在省内的位次不断前移。工业为全国农业的发展和青藏两省能源的需求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比1987年增长147倍,钾肥增长152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发展,计划经济时代极具特色的吃、穿、用各类消费品“票证”消失,物质供应从短缺走向充足,消费品种类极大丰富,人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内外贸易繁荣活跃,消费结构向个性化、高端化发展。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46亿元,比1961年增长792倍,年均增长15.6%。

项目建设硕果累累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从1978年至2017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5.9亿元,比1978年以前的21年的投资总和增长4524倍。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第一产业投资2.21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81.8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50.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加,使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长的后劲明显增强,城市面貌旧貌换新颜,城市功能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格尔木150万吨炼油厂、百万吨钾肥、30万吨钾镁肥、盐湖百万吨一期、二期,60万吨甲醇、16万吨粗铅冶炼、新能源3304兆瓦光伏和747兆瓦风电产能形成,金昆仑锂业1.5万吨锂盐、创天金铠100辆保障方舱及500辆武装冲锋车生产线、碳酸锂产能达到3万吨等项目开工,先后建成金属镁一体化、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及格拉段电气化、京藏高速茶格段、格尔木机场改扩建、西宁格尔木吐鲁番光纤通讯干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实施了格敦及格库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工程。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格二线建设顺利推进,铁路里程达158公里。109国道改造,花格、格拉输油管线,涩宁兰、涩格输气管线(复线),兰西拉光缆,330电网双回路、机场新航站楼建成投运,火车站站房改造,格茫公路、格尔木至察尔汗高速公路建成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里程达217公里。十字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建成。完成了一批城市道路、农村电网改造、送电到乡、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及危旧房改造工程,东干渠改造等水利工程建成使用。

公路建设成效显著 邮电事业实现大发展

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以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为主的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交通运输量大幅增长,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交通运输业无论从运输里程、运输量,还是从技术装备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纵横交错、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新阶段。201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15公里,比1978年增加2644公里;乡村公路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乡乡通油路(水泥路)、村村通砂石路目标基本实现;辖区铁路里程达到707公里,比1983年增加367公里。全市客运量达到221.82万人次,比1983年增长 43倍;民航客运从无到有,客运量为18.37万人次;货运量达到2910.33万吨,比1983年增长572倍。

邮电事业日新月异。201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0.09亿元,比有统计数据记载的1980年增长3477倍。2018年全市100%的乡镇和78.6%的行政村开通了程控电话,邮政业完成函件业务20.34万件,包裹业务52.97万件,快递业务收入956.71万元。城乡固定电话总数由1983年的654部增加到2018年的6.26万部,移动电话49.23万部,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205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8.73万户,比2001年增长26倍。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探索教育体系改革,全市已逐步形成了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2018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55所。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目前全市各类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在厂矿、学校、城市、农村广泛开展。2018年,全市拥有民间文艺团体23个,电视有线播放节目174套,无线广播、电视节目39套,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6%。   

医疗卫生事业在发展中不断改善。建国以来,随着全市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市的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大为改善,社区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妇幼保健得到切实加强。2007年9月格尔木市被国家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成为青藏高原上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8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5个,比1983年增加145个;卫生技术人员1759人,比1983年增加1334人;病床位数1660张,增加1330张;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

居民收入成倍增长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居民整体生活水平逐步向小康迈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65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66元,年均增长9.6%,比全省高 7973元,比海西州高461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916元,比1984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12.4%。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537元,比1984年增长28倍; 农牧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760元,比2004年增长7倍。

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上世纪末,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为代表的传统家电率先进入城镇千家万户, 2000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量分别比1984年增加91台、83台和92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的摩托车、彩色电视机由1985年的人均不到1辆(台)分别增加到12辆、34台。进入新世纪,消费升级类耐用品拥有量不断增加,传统家电普及农村。2018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的家用汽车增加到63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的汽车增加到62辆。

住房条件极大改善。201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6平方米,比1982年增加33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7.3平方米,比2004年增加18.5平方米。

数年来,格尔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勇于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取得长足发展。展望未来,全市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新矛盾,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格尔木、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