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格尔木市脱贫攻坚:走出脱贫攻坚新路子

发布时间: 2019-08-27 13:27 | 来源: 格尔木日报 | 作者: 王建芳 格组 | 责任编辑: 王静

一面面随风飘扬的党旗,一座座干净整齐的院落,一张张幸福灿烂的笑脸,见证着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以来的发展变化。这一成果,是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戈壁新城—格尔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结合当地发展实际,依托基础保障、责任监督、联动帮扶、精准施策四个体系,持续推动基层党建融入扶贫、服务扶贫、推动扶贫、成就脱贫的一个缩影。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格尔木市坚持党建引领,在党委的领导下,找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全市30余名市级领导、5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60余家党政单位、近70家企业和20余支驻格驻训军警部队、2200余名干部聚焦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尽锐出战,全力攻坚,打造出了一张高原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特色名片。

移民新村的华丽嬗变

2004年11月,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沱沱河地区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点—长江源村。

刚搬迁过来时,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利的困境,牧民群众渴望发展、渴望提高生活水平,村党支部积极协助驻村工作队白天在外跑项目,千方百计寻求支持,多方筹集资金,争取扶贫项目的支持,晚上集体研究项目规划。靠着这份执着和坚持,长江源村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推进,村里的变化更是一年一个样。如今,全村改造升级了水电路,实现了电缆入地,天然气入户,家家户户用上了方便、价廉的清洁能源,建起了民族文化长廊、扶贫宾馆、集贸市场、牛羊育肥基地,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过去住帐篷的牧民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红顶砖房,告别了牛羊粪烧火用上了环保的天然气,不仅出门前就医,就连孩子也能在家门前上学。村民逢人便说,“幸福的日子长着哩!”

幸福生活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该村党支部结合长江源村发实际,积极寻求走高原文化旅游和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按照“绿色、生态、高效、持续”原则,以畜牧业为支撑,加快推进了长江源纪念碑、三岔河白唇鹿栖息地、长江源星空拍摄基地、斑头雁孵化观测及拍摄基地、长江源片区风情园、民俗馆、演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了旅游开发大文章,打开了唐古拉牦牛、藏羊产品市场。截止2018年底,长江源村人均收入达到了24882.73元。现如今走在长江源村的村头巷尾,看到的是牧民群众满脸的笑容······

后进村庄闯出致富路

红柳村是格尔木市因城市扩建搬迁安置自然形成的纯农业村,基础薄弱、资源缺乏、致富能人不足、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一度成为制约红柳村发展的重要瓶颈。2015年10月,精准扶贫让红柳村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从过去软弱涣散党组织跃升为优秀村党组织,一度被评为海西州基层党建示范点。

为改变红柳村的现状,驻村第一书记杜发星从抓班子带队伍、明制度严管理入手,指导健全红柳村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10项,全面加强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指导红柳村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依托本村仁达合作社枸杞产销稳定的优势,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集体经济帮带发展模式,指导建立党支部和合作社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党支部指导合作社,合作社带动村民的思路,共同商议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强村富民难题,帮助红柳村仁达合作社基本实现了从最初单一种植红枸杞到种植黄瓜、萝卜、西红柿等无公害蔬菜再到沙葱、食用百合、食用玫瑰本地化种植,实现了基层党组织与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结合,放大了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链条上“兴村富民”的模范和堡垒效应,有效拓宽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富。”这是红柳村党支部书记、仁达合作社理事长李国善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搭乘着脱贫攻坚政策快车,富起来的红柳村和仁达合作社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积极推行“能人+党员+社员”帮带模式,每个党员联产承包一个责任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提供市场信息,不断帮助本村社员致富增收。同时还积极承担自身社会责任,主动向其他贫困村贫困群众伸出援手,与贫困群众一同携手共同致富奔小康。

现如今的红柳村已成为了格尔木地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该村仁达合作社也成为了当地标准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的先行典范,打造出了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头哥”枸杞品牌。经过几年的发展,仁达合作社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农业管理、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模式,固定资产已达1000多万元,每年可安排当地就业人员200余人,既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又着力解决了村内劳动力就业。目前,红柳村党支部正积极与本村仁达合作社联手投入300余万元打造集农业生产、观光采摘、农技培训、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观光体验馆,项目预计今年8月建成投运,届时将进一步助推村集体经济稳步壮大。

自力更生成脱贫标兵    

“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迎来了幸福生活。”郭勒木德镇富源村贫困户马占鸿常逢人便骄傲地说。2015年,马占鸿一家被识别为精准扶贫对象,一家人享受了低保政策。村“两委”班子和扶贫驻村工作队采取“因人施策、一户一策”的方式,依托全市“党政军企联村帮户”工作机制,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和帮扶单位,协调争取马占鸿护林员工作,让他有了每月3000元的固定收入。

虽然,通过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帮扶,马占鸿家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这个朴实的农家汉子并不甘心,他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2017年初春,高原上的冰雪还未消融,怀揣勤劳致富梦想的马占鸿跑进了村委会,向扶贫驻村工作队表达了想做特色养殖的意愿,经扶贫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班子商议,由联点单位格尔木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国网海西电力公司出资为马占洪建起养殖棚并购买800只鸡苗,帮扶并鼓励他搞养殖产业。马占鸿更是干劲十足,积极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充分查阅相关养殖资料,精心饲养幼鸡苗,在他的勤劳付出下,2017年底,马占鸿一家的收入达到了7万余元,人均收入达14000元,远超了青海省脱贫标准线,成为村子里致富能手,有力地带动了村里贫困户自我发展实现脱贫的积极性,被评为“海西州优秀脱贫能手”。

“脱贫摘帽了,生活有奔头了,越过越有精气神哩!”“村里的路通畅了、卫生干净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呢!”……2018年9月2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告:格尔木市顺利实现摘帽。消息传来,戈壁新城群众为之振奋。这是当地党建助力脱贫攻坚结出的丰硕成果。

在党建引领下,戈壁新城格尔木走出了脱贫攻坚的新路子,顺利实现摘帽。目前已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道路通村、所有农业村和牧民定居点饮水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贫困村供电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全部建有运行规范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和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所有农业村和牧民定居点电力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讯网“四网”到户……。

如今,走进新城大地,昔日贫困村如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一场以工作更实、质量更高、效果更优为目标的脱贫攻坚战正依托着更好的优惠政策、更多的扶贫资金、更佳的产业项目深入扎实推进,在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上,新城格尔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按照中央和省州的决策部署,结合格尔木实际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正砥砺前行,紧紧围绕“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力做好巩固提升各项工作,奋力谱写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格尔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