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到多元 格尔木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发布时间: 2019-08-27 13:27:09 | 来源: 格尔木日报 | 作者: 李莎莎 格统 | 责任编辑: 王静

格尔木以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被世人称为“盐湖城”“聚宝盆”。40年来,工业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尤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大部署的有效落实,工业企业按照“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不断优化结构,转换动能,提升效益,推进“一优两高”战略落地生根。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格尔木虽地处偏远,但大自然却赋予了它丰富的矿产资源。21世纪以来,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助推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序幕在茫茫戈壁全面拉开——2003年10月,青海钾肥百万吨工程基本建成,格尔木市成为全国排名前列的盐化工基地……

成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技术、资金两座大山挡住了工业化的道路,察尔汗盐湖的资源开发,始终没能摆脱仅仅提取钾肥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大量的钠、镁、锂等伴生资源都被当作废料排放堆积,资源浪费成为大问题。要想资源合理利用,必须转型升级,走循环产业发展道路。2005年10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首批1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格尔木地区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指日可待。而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和主战场,格尔木既面临大好的历史发展机遇,也将面对诸多困难挑战,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势在必行。如何坚持向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方向发展,以现有基础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为基础,进一步调整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在先进技术上、基础产业在规模上、传统产业在品牌上、新兴产业在战略发展上的新突破,实现全市先进制造业的大发展,着力构建起健康持续可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产业链,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的课题,急需破题发展、破冰前行。

但仅仅依靠盐湖矿产资源的开发,产业结构难免过于单一,也不符合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要求。“十二五”初期,格尔木市开始寻找新型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6月底,随着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格尔木新能源公司的成立和神光新能源公司光伏电站项目的开工建设,格尔木市新能源产业迈出了第一步。此后,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新城戈壁,格尔木又多了一个积极、阳光的名字——“太阳城”。

“十三五”规划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按照“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发展思路,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稳妥推进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三大优势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煤化工、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生物五大战略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形成八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全产业链式”产业集群。

抚今追昔,可以清晰地看到,格尔木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到多远的“涅槃式”的变革。改革开放前,格尔木经济建设主要突出农业生产,放松了对工业经济建设和对优势资源的开发,1978年格尔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0.34亿元,1989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9亿元。此后,随着格尔木炼油厂的建成,1994年登上10亿元的台阶,达到12.6亿元,石化产业初具规模。随着百万吨钾肥的建成,盐化工业迅猛发展,2006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仅过2年,2008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01.89亿元,到201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19.73亿元。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企业总产值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从企业发展数量和规模看,1978年,我市在统的工业企业仅有13家,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1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资产总额从2005年78.97亿元增加到2017年1441.44亿元,增长17.25倍,年均增长30.2%。

其间,我市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一路高歌,工业企业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逐渐向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定、门类行业拓展、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转变。2005年实现利润总额13.0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22亿元,2008年首次突破51.7亿元,比2005年增长3倍,创历史最高。之后,尽管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但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59亿元,是2005年的1.74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93亿元,是2005年的5.16倍,经济发展总体向稳、稳中向好。

同时,改革开放40年间,全市经济运行机制逐步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工业发展模式和格局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与1978年相比,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品种大幅成倍增长,发电量2017年达到47.3亿千瓦时,是1990年的473倍,自1978年呈逐年增长态势;原盐在2015年达到16.3万吨高产,2017年产量下降10万吨;1990年钾肥折纯量为10.7万吨,以年均16.2%的增速增长, 2016年达到455.1万吨;2017年原油加工量为150.2万吨,比2000年增长1.5倍。

伴随格尔木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在全市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1978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5%,第二产业为62.1%,第三产业为29.4%;到199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6%、43.3%和52.1%。进入“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伴随格尔木炼油厂产品质量升级改造、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增百万吨钾肥、青海盐湖蓝科锂业1万吨碳酸锂、青海中浩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甲醇等项目的相继投产达产,同时新增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298兆瓦、新增风电装机容量99兆瓦,到2015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5%、70.4%和28.1%。到“十三五”期间,我市继续深入优化产业结构,多措并举鼓励企业稳定增长,大力发展产业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打造“五个千”产业集群,努力建成鲁能多能互补光热储能、150兆瓦风力发电、金昆仑锂业3000吨金属锂、蓝科锂业2万吨碳酸锂等重点项目,2017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优化为1.4%、67.5%和31.3%,以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传统优势产业突破重重困难,落后产能逐步被淘汰,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产品种类不断多样化,企业综合实力、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带动全市经济飞速发展,也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谱写了辉煌篇章。

未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格尔木将以此为起点,筹谋更长远的发展,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问题,“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